2012年7月16日上午,杜甫江阁附近,一位72岁的老人在风雨中被儿“活祭”。上午10点,记者赶到现场时,暴雨中,长廊围坐着几十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披着一件蓝色雨衣跪坐在地上,身前搭着祭祀的台子,摆放着食物和香烛。老人面前,两个头包白布女子,正在捧香祭拜,其他几人则在发传单,给围观的市民介绍老人的故事。(7月17日国际在线)
父亲还活着,却被儿女安排接受祭祀,享受食物香烛的“供奉”。世上哪有如此残酷的祭拜,这让人情何以堪?这一幕对公众来说,普遍难以接受,简直接近一种恶炒闹剧。
有困难求救助没有错,但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渠道。比如说可以向政府民政部门或医疗保险机构或报纸媒体等寻求帮助,就是去大街上乞讨,也不能弄得如此的悲情和凄惨。这样的“行为艺术”太难以令人接受了,是一种“不孝子孙”的反面教材,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向社会求救助,以期疗救病危的父亲,其目的也在于表达孝心,让父亲能好好活着。而这种方式,对父亲来说是一种最大的精神创伤,把父亲推到一个生不如死的风口浪尖上,让他还怎么能好好活着,此举只怕还会加重他的病情。
这种做法太残忍了。老人默坐一旁,很少说话,只说有点不舒服,“不安逸,心有点发慌”。这对一个脑出血、脑梗塞及肺炎的病危老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这种非正常的疯狂举动,无疑会加重父亲的心理负担,忍受世俗道德评判的煎熬,也许就在儿女的祭拜之间,血压升高,猝然离去。
如果不能给父亲尊严,这种求救助又有何益?一旦有什么闪失,做儿女的就真的是罪孽深重了。如果子女真的孝敬父亲,想救父亲,就应该把父亲当“人”看,毕竟当地风俗中只有亡故的老人才接受祭拜。儿女们应该一面让老人安心治疗,一面四处积极想办法筹措医疗费用。哪怕是自己上街乞讨也不能把父亲请到大街上抛头露面,忍受活罪折磨。
“活祭”父亲有违公序良俗,直接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此举同样可能开坏风气之先河,误导更多的人去纷纷效仿。难道为了寻求一点救助,真的就可以不择手段?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求助也是一种不道德的恶炒,让人看不到应有的善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