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被署名”当警觉

2012年07月16日 07:25   来源:工人日报   □杜浩

  最近,一篇署名“王安忆”的谈中西文明的网文,因观点犀利,言辞“愤青”,引发围观。然而近日王安忆的好友、上海作家王周生公开替好友辟谣——此文不是王安忆写的。忙着辟谣的还有贾平凹,他说网络上疯传的《说韩寒》一文根本不是自己的文风。在伪造零成本的情况下,现在各色虚假的名人名言泛滥网上。而文化名人纷纷遭遇“被署名”,也使得网络公信力再一次受到考验。

  文化名人纷纷遭遇“被署名”,这是应该引起关注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纵览如今的网络世界,这种恶意假托名人之举,非常多见。网络上有很多所谓的“名人名作名句”,比如流传很广的“李开复书单”、“白岩松名言”等,然而据当事人证实,这些“名言警句”都是造假托名之作。文化名人为什么当成了“被署名”的对象?因为,有的“被署名”的名人不会上网,或者有的已经故去,比如胡适,或者身在海外,比如希拉里等,都是很难进行辟谣的人,这给了那些进行造假的人钻营的机会。

  其实,辨别这些文章、名言警句的真伪,只要找到创作当事人自证的事实即能说明问题。王安忆通过好友帮忙,向大众和媒体澄清,平时不上网,因此在网上很少发言,“从来没有说过这段话,从来不以高屋建瓴之势谈论这类问题。请不要借用她的名字说事儿。这很不负责任。”作家贾平凹听说“自己”的这篇网文《说韩寒》在网上已经非常有名,而且流传甚广,赶紧发声明澄清辟谣,表示自己不会上网,其文风格“根本不是自己的文风”。相信广大网友、读者,看到他们这样极为严肃、郑重的声明,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解事物的真相。

  为什么会出现毫无顾忌地利用文化名人的身份、名声进行造假?这与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流行文化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如今,在消费文化原则的指导下、商业利益的诉求下,影视剧生产制作、图书出版、歌曲创作、文学创作等领域中抄袭、盗版、山寨、代笔等种种造假行为,甚是猖獗,不仅凸显原创力的匮乏,更败坏了创作的风气、文化的风气。网络上,据说新浪网以“历史老师袁腾飞”为名的博客就曾多达十几个,腾讯网上“韩寒”的微博更是多达一万多个。而这样的文化名人网上频遭“被署名”,其实也是当下这种文化造假之风盛行的一种折射。

  文化名人,往往具有很大的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具备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他们的言行往往具有影响传播的作用。因此,假造、滥造这些文化名人的思想、观点,让文化名人成为“被署名”的对象,就是这些造假者假托、骗取和盗用这些文化名人的这种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影响力,利用大众崇拜文化名人的心理,以“零成本”,来行其急功近利之实,以达到个人私欲的目的。

  我们知道,“名人作品”已不单单是文学作品,而实际上是“名人”为大众提供的一种特定“精神服务”,正是为了接受和享受这种特定的精神服务即特定对象的创作,人们才去阅读“名人作品”,接受这些名人的名言警句的影响,因此,“名人作品”只能由当事人“名人”自己创作完成,否则,就构成了对“名人作品”受众的恶意欺骗。

  所以,盗用文化名人之名,以行一己私利,是不能容忍的文化造假。这种文化造假,是对文化名人署名权的严重侵犯,伤害了文化名人的声誉,损害了网络的公信力,让文化诚信付出了代价,是对文化的极大的不尊重,更是对读者的恶意欺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