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名人出场费”现象

2010年11月05日 0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巽达

  最近,网络上曝出一张“文化名人出场费报价单”,易中天、郎咸平等文化名人均出现在这个名单里,少则三四万,多则十几万元,一一罗列,明码标价,很有“参考价值”。依在下的见识,这个价码表比较靠谱,水分不多,按理也没啥可大惊小怪。然而网络和纸媒还是一阵热闹,见仁见智,大致有“理解派”和“叹息派”之分。前者认为文化学者的出场费低于娱乐明星,还应更高。后者则感叹世风日下,文化学者置传道解惑于不顾,拥抱孔方兄,有辱斯文。

  在我看来,“文化名人出场费”的背后,既有合理部分,也有悖理部分,不可大而化之“一刀切”。

  先说“合理”。所谓合理是指:无论是用知识、技艺,还是思想去创造财富,都是无可厚非的。“文化名人”者,以前就是“酸腐文人”、“臭老九”,曾经是连“卖茶叶蛋”都不如的。凭借改革开放之东风,文化人渐渐吃香,甚至跻身明星之列,这无论如何先要鼓鼓掌。一般说来,成为明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是某个领域佼佼者的代名词。既为佼佼者,万人仰慕,众人“买单”也是人情之常。至于出场费的高低,咱们俗众不必操这份闲心,自有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在调节:抢手时必待价而沽,节节攀升;落寞时必价位大跌,有价无市。平心而论,今天的文化名人有此出场费,足可欣慰。

  再说“悖理”。文化名人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名实相符,有的名不符实,挂羊头卖狗肉的也所在多有。前面说了市场“价格天平”的合理一面,但它还有“逐利忘义”的凶险一面。也就是说,只要谁“有人气”,市场就“跟财气”,往往泥沙俱下。所以才会有张悟本、李一之类的炙手可热,才会有相亲节目“比出位”的“三俗”现象。

  相形之下,很多坐冷板凳的优秀学者,学养品德甚至口才远高于文化名人,但他们不为俗名所惑所累,也不“羡慕妒忌恨”(余秋雨语),而是教书育人,相信润物细无声的身体力行。然而他们比较清贫,因为没有“显赫名声”(只是在专业领域里地位甚高),孔方兄自然不予垂顾。在此,“文化品质”和“经济收入”的反差就形成了社会“悖理”。

  此外,市场还有某种腐蚀作用,它让学术明星容易处于被金钱激奋的常态中,甚而自我催眠和自我膨胀,忘乎所以。当文化名人把“走穴”看得高于学术本位时,其“出场含金量”就值得警惕了。事实上,很多的“出场”,只是“文化口水”罢了,同一项内容颠来倒去地演讲,真正“传道”的货色又有几分,殊可怀疑。所以在给文化名人拿到不菲出场费鼓掌之后,也提醒一句:切勿沉湎于“明星感”,切勿成为出场费的奴隶。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