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杀鸡取卵的突击收税当叫停

2012年07月14日 10:33   来源:东方网   梁江涛

  媒体报道称年中时节,各地税务压力极大。6月,甘肃省永登县地税局号召大干20天,突击增税6448万元。湖南省常宁市国税局则“暂停所有假期,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征税”。媒体称原因在于土地财政断炊,经济放缓,各地财政收入告急,且地方仍需完成上级下达的增收任务。(7月12日央视)

  固然,“人人想收入、人人抓收入”是税务部门职责决定的,无可厚非,但所谓“开足收税机器”,无所不用其极的收税方式弊多利少,负面效应不可小觑。

  动员一切行政资源突击收税,最直接的弊端就是单纯考核征缴指标,容易导致违法征缴。在“发条上紧”的压力之下,征缴手段花样翻新,用到“极致”,甚至逾越法定职责,动用交警等其他执法部门参加收税,搞“搭车征收”、“捆绑缴税”。还有的税务部门为了激励多收税,将指标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显然,这些做法不仅淡化依法征收的原则和服务举措的实施,而且在压榨税款“弹性空间”的同时,也扩大了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一般而言,依法收税掌握的尺度是“抓大不放小”,“颗粒归仓”。但突击收税的“全家总动员”,很容易造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当下,不少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而小微企业更是举步维艰,都急盼税收政策的扶持。然而,突击收税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给。资金问题是当前企业的最大难题,“寅吃卯粮”的“预缴”会加重资金周转和筹措的负担,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这些企业要生存下去,吉凶未卜,前景堪忧。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天勇为此发出了“今年全国一大批小微企业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整死”博文。而企业的发展是市场预期向好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载体,税收出手过猛,很可能会伤其“池鱼”。

  突击收税导致出尔反尔,损害政府诚信。固然,清理税收优惠政策是必要,也是合乎法律规定的。但对一些当初经过税务部门认可、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在取消时应该慎重。一些地方招引项目入户时一副面孔,捧出若干优惠政策,就包括税收方面的优惠举措,其中不少都是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不过作出重新诠释和具体细化。到了财政吃紧之时,却立马换了一付副面孔,“关起门来打狗”,大收特收“过头税”。这会很伤企业的心,今后让兴业办厂的老板如何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相信税务部门开出的“绿色通道”?

  “税收集结号”不能吹错调。苛捐杂税榨取民脂民膏是历代王朝官逼民反的重要导火索,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是国家太平、民生幸福的重要符号。诚然,现行的税收与封建朝代的租税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遇到土地财政断炊,经济放缓,收入告急,不能搞“挖地三尺”,应该多从增收节支和压缩三公支出等方面挖掘潜力。税收压力如“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转嫁给企业和民众则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因而,相关部门对突击收税,应跟进监督,及时叫停一些错误做法,严肃查处行政乱作为和职务犯罪行为,防止突击收税侵犯民权、侵占民利、伤害民心,进而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黄山:叫停漂流探险旅游    2012年06月27日
  • ·叫停义举(图)    2010年12月2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