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日,北京大学未名BBS的匿名板块上发出一个帖子,题为“你们的父母也这么想吗”。帖子作者在帖子中写道:“本人,今年小硕毕业,找了份起薪8000多元/月、年底会有些奖金的工作。未来会有些许上升空间。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来对物质没有太多期望。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约是我每年赚上百万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offer状况之后,更是对我恶语相加,认为我给他丢了脸……打了好多电话骚扰我……他还说北大的学生应该去当市长、省长……”(7月13日广州日报)
学生的父亲认为北大毕业的孩子,月挣8000元不算什么,未当市长、省长是给其丢脸,一方面是功利性教育思维,可能看到的是当官之后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从众心理。希望孩子长大当官的家长绝不是少数比例,且家长们早已从“娃娃抓起”,两年前媒体报道在河南郑州一些学校出现了“贿选”班干部的现象,一些参加竞选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出钱出力“拉票”。“我们班这次的班长,就是靠请大家吃饭和送礼物当的”,一位小朋友直言不讳。与家长的“官迷”心态下的纵容不无关系。家长诱导着孩子当官,从上学开始就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福建某中学一个班上52名学生中就有22名班干部,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一些班主任迫于关系压力,给有背景的学生各种班干部头衔。
“当官”思维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成年人也不无例外。日前披露的北大有11位校长助理,5位副校长等共计27(2人兼任)名校领导,令公众哗然;东北的铁岭市曾被爆出有9个副市长、20个政府副秘书长;福建龙岩市政府办公室一个秘书长手下有18位副职,其中副秘书长就有13位......在这样一个“官本位”风气之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父亲,希望上北大的孩子当官、当大官,并不出人意料。
这类本身属于不良现象的“从众心理”,与权力监督不到位之下官员可以获得更优异的社会资源有关。实际上,官员通过官位和权力获得的远超过其他公众的一些待遇、福利和社会名望,无不是嫁接于特权之下的。官员配备的公车,原本应真正姓“公”,却大量变为“私用”;原本应尽快打破的医疗不公和养老待遇双轨制,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也助长了官本位思维;这还不包括在一些地方部门由于权力运行不规范、严重失范之下,造成的权力寻租、因贪污腐败捞取的“油水”。家长们大多看到的是当官尤其是当大官之后的“好处”,可能没有看到官员本应具有的社会责任、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公仆情怀。这名老父亲的认知或是一种“误区”,但这种认知上的误区恰恰是现实不公和官员确实可以“优越”于其他社会岗位“获得更大利益”得出的结论。
“从众心理”之下的望子当官,是一种已经形成“共识”和带有集体意识的病态思维,基于单纯的个体修补和抵御效果不大,甚至不会有什么效果。解决“千里求学只为官”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旧思维,规范权力运行是关键,剥离附加于官位身上的不良待遇和特权是关键。权力公开透明,财产公开透明,公仆服务意识回归,当官的“诱惑”必然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做为教育系统和肩负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应率先垂范、抵制不良思维侵蚀,真正培养和塑造青年人自立自强和现代文明素养,让“从众”当官变“小众”、让“官本位”失去市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