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消息,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区、市),清理出“吃空饷”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年财政支出将在3.5亿元至14亿元之间,已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财政负担。一些长期不上班、不在岗却依然领工资、享福利的“吃空饷”现象再度引起了社会舆论热议。
“吃空饷”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之所以长期存在、屡治不愈,原因很多、根子复杂,它的产生、发展以及之所以很难从什么生活消逝的原因更是让我们的思考之路不能平静。我以为,追根寻源,它的不能治愈的症结是我们最关心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三个字——“低成本”!
这个“低成本”首先是我们各级主管领导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忽视、轻视甚至视而不见。照理来说,仅仅7个省(区、市)就清理出7万多人“吃空饷”,这还是清理出来的,那么没清理出来还有多少,只有涉事单位领导知道。再由此延伸到全国,“吃空饷”的人该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庞大数据,并形成吞噬政府财政收入的巨大黑洞。对此,人们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为何这样?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由纪委、监察等党政职能部门对这类问题的处置案例,我们还没有看见一个由检察、法院等司法机构对此类问题的审判案例。做出这个判断,要么是我孤陋寡闻,没有知道此类案例早有处置或审判经过;要么是各级有关部门或领导对此类问题感到“没有什么可紧张或稀奇的”,“最多也就是一个批评教育的问题”,够不上党政处分、更够不上刑事追究的“份”。
照理来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党组存在应该是为保证“三个代表”方针实施、保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贯彻起着重要作用的。这种实施、这种贯彻,既有常态情况下的体现,更有非常态情况下的体现。比如,前不久湖南出现高校教师职称申报“开房间收费”的不良现象,湖南当地的党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没反应,结果,最高检察院院长曹建明有反应,他当即指示有关下属奔赴湖南调查事件的真相,为如何处置这个事件提出了意见,从而不仅平息了一场可能酿发更大危害的“舆情事端”,而且更为检察等司法机构如何在关键时刻、在突发时机正确干预和指导基层政府更好开展工作作出了榜样。但现在的情况是,在吃空饷这个问题上,我们至今不仅没有看见一个上级机构、主管部门发表一个让民众满意的处理意见,更没有看见一个因为吃空饷而被受党政处罚、甚至受刑事处罚的案例。所以,这个低成本,首先是和各级主管领导在思想认识方面的不重视、不作为有关。
这个低成本,不仅在领导层思想不重视,而且还在于需要吃空饷的对象及其相关者的犯错、甚至犯罪的手段非常“委婉”、技术非常“含蓄”、结果非常“模糊”。所谓手段委婉,就是安排一个吃空饷者的路径,无非就是:甲县长为乙县长安排个侄女在县政府工作,乙县长为甲县长照顾个外甥在县下属的某中心工作;丙书记为丁主任安排个儿媳做个科长,丁主任为丙书记的女婿做个科级主任科员……所谓技术含蓄,就是这个照顾、这个安排,没有调令、没有记录、更没有一丝的“犯错痕迹”,即使东窗事发,检察或纪委也难以入手查处,更不要说司法机构介入了……所谓,结果模糊,就是有单位还挖空心思为这些吃空饷者量身定做“萝卜招聘”,本是营私舞弊,没想到竟然还披个合法外衣,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一旦事发,当权者亦有退路和说辞,我又没在辖区安排亲友,何责之有?
这个低成本,还在于一些单位福利好,各种帐内帐外资金来源多,用于工作和用于私交的经济往来和资金指出,处于一个混乱状态;还有人员流动频繁、停职留薪或停薪留职等各种明目繁多,加之审计等各种约束手段明显乏力,信息不透明也导致大多数不知情者只能明知有事也难以抓住把柄。比如,单位里有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人才,自己想停薪留职开辟自己的创业天地。而单位呢,也乐于送个顺水人情,放其一马。个人增收,单位领其工资福利,甚至创业者还有上交单位一定数量的资金,这些又变为单位在职人员的福利。二者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低成本是“吃空饷”的症结所在——这不仅揭示了某个具体问题存在的要害,也是剖析了社会共通性问题存在的要害。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或主管领导从取信于民这个大局出发,认真严肃地查处此事,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给我们事业健康发展一个交代!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