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能吓到 拒绝备降的机场?

2012年06月21日 10:42   来源:沈阳日报   邓海建

陶小莫图

  这是一个玩命的“拒绝”。上海飞海口的一架客机,由于暴雨无法降落,申请备降其他机场,却连续遭到2个机场的拒绝。最终,飞机降落时已经逼近了飞行的最低油量。昨天,民航华东局表示,已对上海地区备降保障工作进行专项整治。(6月20日《新闻晨报》)

  两次申请备降,两次被严词拒绝,一飞机的人命,所幸第三次没有被深圳机场拒绝。设若深圳机场也如三亚或广州一样,按照“飞机落地时只剩下2.6吨油”的情况看,那就真的离空难不远了。有两个细节令人如芒刺在背:一者,事发2月份,迄今才在“保障备降工作”的专项整治中披露出来,且此后,国内又连续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二者,拒绝备降航班,是机场容量有限还是故意推诿?相关部门目前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法。

  业内人士透露,“民航局对上述机场已进行了严厉批评”。人命关天的“拒绝”,靠严厉批评能顶事吗?根据民航局规定,如因备降保障不力造成的安全运行征候,将对责任方进行严厉处罚。民航华东局也表示,航班一旦出现低油量或旅客疾病等突发状况,只要机组提出备降申请,被机组选中的机场必须无条件接受,机场不得对备降航班收取额外费用。但真正问题在于:一方面,一些机场本身容量小,无法接纳大量航班备降,尤其是上海附近的南京、杭州等机场;另一方面,备降后的成本是个无可规避的定量,因为备降航班一般是长时间延误的航班,旅客情绪较为激动,容易发生和航空公司的冲突、机场设施也容易被损坏,加之备降机场所需要提供的服务项目、流程,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分工往往模糊不清,于是机场更容易造成旅客的不满。如此,备降就成了一个主客观因素交织的利益难题。一边强调“必须接受”,一边又强化“无条件”的义务,责权不清、关系不明,安全保障咋能让人放心?

  备降遭拒,如果仅仅因为利益因素,这显然是一个无视乘客生命安全的恶例。连续两次被拒,民航部门有责任告知公众清晰的真相。不然,如果仅是羞答答的“专项整治”,最后只是落实到“无条件”的虚浮要求上来,那么,因拒绝备降而引发安全事故似是必然。

  在对拒绝备降事件的剖析上,似乎仅仅停留在相关航空公司管控制度上,更多问题迄今无解。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认为,“现代航空,是有史以来人类与机器之间最繁复的互动系统之一”。在这样一个系统中,绝对不能放任机场以人命寻租的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