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的其实不是“天价粽子”

2012年06月20日 13:25   来源:新华网   陈一舟

  端午将至,“天价粽子”又开始畅销。据媒体报道,有经销某品牌“天价粽子”的销售人员透露,购买1880元粽子礼盒的客户,主要是内蒙古、东北、山西的,像鄂尔多斯、大连、大同等地客户订得比较多,客户拿货基本在100盒以上,都是送领导、送客户的。另有某酒店工作人员称,订购粽子礼盒的主要是机关、保险公司、银行等单位,主要是买来送礼。

  送礼的需求“捧红”了天价礼品,不仅社会舆论诟病不止,有关部门出台的规范也着实不少,只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天价礼品总是屡禁不绝。春节有“天价年夜饭”、端午节有“天价粽子”、情人节有“天价玫瑰花”、中秋节有“天价月饼”乃至“天价螃蟹”,再加上平时不断曝光的天价烟、天价酒,在国民收入水平尚不很高的当下,如此强劲的“天价消费”能力,着实令人惊讶。

  小小一盒粽子,动辄卖到上千元,这恐怕不光是商家敢于漫天要价。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有需求才有供给,只要有“送礼”的事儿存在,任何商品都有“被天价”的可能性。天价礼品禁而不绝,说明其有根深蒂固的市场空间。也正因如此,无论舆论再怎么谴责、声讨,天价礼品仍然大行其道。

  说到底,天价消费终归是“少数人的消费”,当然,送礼者也不会白送,成本收益的算计背后,还能没有投桃报李的利益兑现?买的人不消费,消费的人不买。这种天价消费的“特征”同时也反衬了这种“少数人的消费”的另一重吊诡:反对天价礼品的普通市民,既不“买”也不“吃”,所以才反对一切天价的商品。而另一部分人,则在“送礼好办事”的潜规则下,把一个小小的粽子玩转到了极致。某种意义上讲,畅销的根本就不是“天价粽子”,而是各种泛滥的潜规则。

  面对“天价粽子”,我们不应止步于对商家暴利的声讨,而更应注目“天价粽子”背后扭曲的社会权力和利益生态。痼疾还需猛药医,只有继续加大制度监管力度,规范权力运行,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天价礼品”的角色才会终结。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