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怎能忽视“前车之鉴”?

2012年06月19日 10:51   来源:东方网   怡然
    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学路难行,农村的校车频频出车祸,突然让人们发现,原先散落于乡村的小学校,怎么都不见了踪影?孩子们何以要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地到城镇上学?此时,我们才逐渐回忆和明白过来,中国从2001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始进行“撤点并校”行动,人民日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初中数量下降26.19%。有农民反映,村里的小学原本不错,却被强行撤销,孩子们不仅路途远了20多公里,教学质量还降低了。怪不得呢!

    这种严重状况引起全国的关注,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最近,温家宝总理指出,“学校调整布局要实事求是,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上学路途、安全等问题,建立或恢复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要让孩子们的精力都花在路上。有的教学点学生虽然少,但也要办好,要想办法帮助边远的教学点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花费了高昂的成本之后,获得的经验和启迪。问题时,当年在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行动之前,是否开展过深入的调研,做过全面的考量?对“撤点并校”进行论证决策时,是否认真地权衡了利弊得失?

    今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驻美国记者发回的一篇介绍美国农村学校合并经历的报道。美国农村的“学校合并”运动是上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的。1961年,美国有学区36402个,1970年减少至17995个,全国2/3的学生都在大型综合中学就读。而从90年代开始,美国竟又开始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开始拆分大规模农村学校,还原和保留小学校。为了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2000年12月,美国政府开始了“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包括“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和“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到了2008—2009学年,近半农村公立学校学生就读于小规模学校。其中的原因是,人们日益认识到农村小学校和小学区“不可能被消除”,教育学家对“学校合并”运动进行了质疑和反思,并从教育质量、社区交往等各方面重新审视小规模学校的优劣,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个世纪内,美国农村学校的规模先扩大后缩小,很给人以启迪。不过,稍稍留意一下人家这种转折的时间:当我们的农村学校开始“撤点并校”的时候,美国已经从“学校合并”向“小规模学校”转轨了。这就令人不解了,当年我们“撤点并校”的决策者,是否了解美国农村学校规模先扩大后缩小的这段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常有高层首长和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员到美国访问,那么是否听说他们有这么一段“走麦城”历程?在做出重大的决策之前,一方面需要对国情了如指掌,一方面也该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在全方位的、周密慎重的调研,反复思考、比较、论证后,包括剖析研究“前车之鉴”“他山之石”,才进行决策,这才是科学的精神、负责的态度。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我们有理由怀疑,当初在作出全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重大决定之前,决策部门、决策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盲目自信,仓促下令,草率行动,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贻害无穷。

    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失误难以完全避免,犯错无法根本杜绝,如美国农村学校的规模控制方面,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撤点并校”再次告诫我们: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最大的腐败、最大的犯罪。每一个决策部门、每一位决策者,应时刻谨记,须臾不可忘记!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