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足以反映真实的贫富分布状况的令人信服的数据少之又少,特别是缺乏政府部门统计发布的权威数据,这就使科学决策欠缺了基础。现在该是“补缺”的时候了。要“补缺”,我们不缺人力财力和技术,而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负起责任
中国城市家庭平均资产“247.60万元”?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据报道,这个中心是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共同成立的公益性学术调查研究机构;而此次发布的报告,调查、整理等一应工作历时3年,“其权威性和翔实的内容填补了行业空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调研数据,不仅为目前对家庭消费金融行为的了解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还将为政府和监管层制定重要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应当说,这个调查报告所包含数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类似报告中的确前所未有;然而其数据在社会上引发的质疑,似乎也前所未有。特别是,该报告称“2011年中国城市家庭平均资产247.60万元”,成了公众质疑和议论的焦点:247.60万元?跟实际感受的差异是不是太大了点?它与此前发布的形形色色的类似调查报告里的数据也差异甚大,比如2011年12月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消费金融调研报告》称,“受访家庭的平均资产总额为71.60万元”——与“247.60万元”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难怪有人连带着质疑做这类调查研究工作的机构,你们的活儿是不是儿戏?
发达国家很少有大学搞“敏感”统计
收入、财产等数据最容易触动公众神经。数据遭到质疑,有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调查统计等技术方面的原因。调查统计毕竟是一门专业,技术不过硬会造成数据失准——如果说有人出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提出质疑,可能是在借题发挥;那么,技术不过硬拿出的可疑数据,会给借题发挥提供借口,可能酿成麻烦。因此,涉及民生的敏感数据,从调查、统计到发布,都必须尽可能保证科学性和严肃性。尽管我们愿意相信,上述两家机构都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是认真做调研的,然而如此迥然相异的两套数据摆到公众面前,不可能不受质疑。
面对质疑,有关调查机构陆续发布了若干技术性解释,但似乎不能平息不满。许多公众倒因此被引出了兴趣,很希望知道中国家庭平均资产究竟几何。然而时至今日,未见国家权威部门(如统计局)对此发表评论,此前他们也并未发布过这方面的调查数据。或许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参与其中,或许不想引火烧身。然而雾里看花的公众,期待权威部门的声音和数据。
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的职能包括组织实施全国人口、经济、农业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汇总、整理和提供有关国情国力的统计数据,以及进行收入、人口、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据此理解,中国家庭平均资产的调查统计,政府统计部门是有责任去做的。
在美国、日本等国,很少有大学、民间机构对本国居民家庭资产之类做大规模调查统计,既因为以他们的资源和能力恐怕难以胜任,也因为美国、日本的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做这些事。美国的家庭资产调查由美联储通过一个名为“消费者金融调查”(SCF)的项目实施。2007年,按当时价格计算,美国家庭的平均资产净值为55.63万美元,中位数为12.03万美元;按贫富程度细分,最穷的20%家庭的平均净资产为10.52万美元,而中位数仅为8100美元;最富的10%家庭的平均净资产为330.6万美元,中位数111.9万美元。受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美国多数家庭资产缩水,相比2007年金融资产平均缩水5.4%,非金融资产缩水11.6%,负债则平均增加了7.5%。
真实反映贫富分布状况的数据事关决策
国情民情是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总体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状况无疑是国情民情的重要内容,但是,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财富增长的分布合理性,更值得关注。从当今中国的现实来看,居民收入增长的分布合理性比收入增长本身更重要,居民家庭资产增长的分布合理性比家庭资产增长本身更重要。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居民收入差距和家庭资产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一直很重视这些差距问题,但一个尴尬是,目前我国足以反映真实的贫富分布状况的令人信服的数据少之又少,特别是缺乏政府部门统计发布的权威数据,这就使科学决策欠缺了基础。
现在该是“补缺”的时候了。要“补缺”,我们不缺人力财力和技术,而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负起责任。公众等待着中国家庭户均资产等的权威调查数据。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