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方推行楼市微调政策是助长房价

2012年06月06日 07:20   来源:红网   罗竖一
    据2012年6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刚性需求的带动下,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了“红五月”。全国大部分城市成交量环比出现上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量与上月相比均有所下降,楼市与前几个月相比出现明显回暖迹象。楼市的“红五月”不禁让购房者和开发商对调控政策的放松产生期待,房价是否也会顺势触底反弹呢?对此,专家普遍认为,不要对调控政策松绑抱有幻想,房价未来还将继续维持下行走势。    

    平心而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这篇文章,必然会起到安慰人心之功效,也会影响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等在内的部分既得利益者。但是,在地方纷纷出台楼市微调政策,而几乎全被最高层面默许的前提下,有关专家抛出“房价未来还将继续维持下行走势”之论,当属武断。    

    诚然,正如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所言,楼市不存在大幅反弹的基础,限购等红线调控政策依然执行力度很大。另外,在市场方面,由于开发商的库存依然偏大,同时未来潜在供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但是,30多个城市出台的楼市微调政策,尽管名目都好迷人,且多有所谓的依据,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全是“助购”。也就是说,皆为让民众在“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之背景下尽快地进入楼市,而给房地产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多送”人民币,并最终实现地方自我解压的目的。    

    是的,全国实行“限购”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城市,基本都没有触及那些政策红线,但30多个城市微调楼市政策,事实上就是关上“限购”这样的门,但却打开了“助购”那样的门。换言之,地方打开“助购”那样的门之后,给房地产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多送”人民币者会大有人在。如此,房地产开发商何必还要降低房价呢?    

    当然,中央有关“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指令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发挥效力,而“限购”等政策还会在客观上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并且,中国房价降低是人心所向。    

    但是,如果全国都竞相去打开“助购”门,那么,在房地产开发商及其商用专家,以及有关媒体和地方政府等方面的“误导”下,中国普通民众十有八九都会盲从,甚至在“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的时候积极地进入楼市,而“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之中央指令和“限购”等政策,事实上就会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官场畸形现象的很好注解,最终让中央的“促进房价回归”之指令成为一句空话。换言之,地方推行楼市微调政策是助长房价。    

    其实,上述有关道理非常简单,然多被某些专家有意无意地歪解,而30多个地方政府纷纷打开了“助购”门——饮鸠止渴,并且最高层面的有关决策层者也因故予以默许。    

    但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中国“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而任何形式的“助购”政策,都会助长中国房价。因此,笔者再次呼吁最高层面能早日叫停各种形式的“助购”政策。否则,用不了多久,中国的此番房地产宏观调控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最后,笔者不妨再次赘言一下:“商品住宅的刚性需求是一个‘迷人’的传说”。但可惜所谓的“刚性需求”之说,不仅误导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而且误导了上上下下的有关决策层。当然,有的地方出台楼市微调政策,并非是该地的决策层真的受到了“刚性需求”之说的误导,而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幌子罢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