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公开亟待打通三个瓶颈

2012年05月31日 06:55   来源:红网   陈庆贵

  今年中央“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已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指出,2012年中央本级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也将一并公开。(5月30日《扬子晚报》)

  “三公”经费到底为什么要公开,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级道理。换言之,“三公”经费要不要公开不是问题,公开的公信度成色不高才是问题。在我观察,提升“三公”公开的公信度亟待打通三个瓶颈。

  首先,公开得让老百姓看得懂。从过往公开的情况看,让人看不懂庶几可算是一大瓶颈。有的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过于笼统大而化之,让老百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过于专业概念,让老百姓“如坠五里烟雾”不知所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要请问的是,看不懂的东西,谁会有兴趣看?老是看不懂的东西,谁还会有信心看下去?今年中央各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有关要求,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尽管如此,现在就乐观似乎还为时过早,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底如何,不妨翘首拭目走着瞧。

  再者,公开得让老百姓看得信。毋庸讳言,时下“三公”公开远未达到应有的公信度,让老百姓看后摇头叹息者比比皆是。应当说,“三公”公开的可信度不足可谓另一瓶颈。有的部门公布的“三公”支出疑似虚晃一招,与老百姓日常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我看,一些部门之所以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无非是基于害怕见光监督,或把该全部公开的变成不全部公开,抑或在公开名目上张冠李戴偷梁换柱,从而企图达到人为减少“三公”数字以消弭民怨的目的。我要提醒的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毕竟,他们“没吃过猪肉听过猪喊”;从另一视角观照,“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藏着掖着无异于掩耳盗铃,其非但无助于藉以监督外力压缩规范“三公”支出,(糊)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导致自己在公众前竖起的“三公过高”的一个靶子,派生出“三公过高”和“糊弄民意”两个靶子,结果怕是难逃“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定数宿命。

  自然,公开还得让老百姓看得近。事实上,近年公开的“三公”大抵只是中央本级和各部门的经费预决算,地方各级基本尚未同步跟进。在我眼中,中央公开“三公”地方不公开,堪谓另一大瓶颈。就认知常识和监督规律而言,地方公众对地方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因为“鼻子靠着眼睛”,眼前的浪费和腐败无疑让他们感受愈加真切,愈能激发他们监督建言的兴趣,当然也更能彰显公众监督“三公”的效果,进而更能激发官员“权由民赋”“人民公仆”的权力自觉和公众“我是纳税人”的权利觉醒。因此,在“三公”经费公开上,既然已然不存在程序技术上的难题,理应“全国一盘棋”中央地方同步推进,因为唯如是,才能使公开善举接近上下互动、全民监督、规范“三公”的理想愿景。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