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光明日报:无法回避的美国人权困境

2012年05月27日 07:23   来源:光明日报   唐颖侠

  自诩为“人权卫士”、“世界人权楷模”的美国,在过去的一年里显然无法回避自身所面临的捉襟见肘的国内和国际人权困境。诚然,如果单纯用中国的人权视角来观察美国的人权状况有失偏颇的话,那么即使按照所谓的国际人权标准来评判美国的人权状况,结论也无法令人满意。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自由向来被誉为美国的立国之本。然而,2011年最后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的《国防授权法案》无疑构成了美国公民自由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该法案第1031条和第1032条规定,只要总统认为必要,政府就可以无限期地拘禁美国公民,而不再需要经过指控和审判。政府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据,即可以中止任何一个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理由可以是某人曾经在过去和现在参加过某“可疑组织”。如果政府官员认为某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他们将可以任意地对一个守法公民实施逮捕、审讯和无限期羁押。并且该法案授权美国的陆海空三军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根据“国家安全”需要拘捕任何美国公民,而不需要经过法律上的正当程序。

  无限期羁押、秘密证据、无证搜查、监视公民等一系列侵犯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行为被合法化,无限膨胀的总统权力和政府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置于法律与公民权利之上,美国这个所谓的“自由之邦”不过是个传说。

  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显示,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仅次于智利、墨西哥和土耳其,排名第四。在美国,1%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据了全美国每年收入的近1/4,这1%的人控制了国家40%的财富,且在过去10年间收入增长了18%,但中产阶级的收入却始终在下降。2011年,贫困线以下的美国人数达到了50多年前开始此项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人口贫困率上升至15.1%,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比2010年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

  风生水起的“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运动,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中挣扎的美国人“挫折沮丧”的感受。抗议者声称抗议行为是因为“占社会成员99%的民众无法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反对公司的贪婪、社会的不公以及大银行和跨国公司酿成的权力腐败。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0%的人对联邦政府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根本没有信心。近80%的美国人对政治系统的运作方式不满意,与2009年底的数据相比大幅增加。公民不幸福感强烈,45%的人说他们非常不满。

  对别国人权的践踏

  2011年美国的军费开支超过7000亿美元,成为二战以来最多的一年。这项开支几乎占据了政府可自由支配开支的一半以上,超过全球军费开支总额的三分之一。伊拉克战争花费了近8000亿美元。伊拉克的死亡人数达到655000,此外有将近4500名美国士兵为了“自由”牺牲了性命。这场战争使伊拉克陷入了暴力和不安全的泥潭。113125名平民死于这场冲突。在震慑性轰炸中,美国和联军出动了1700架次飞机。平均每天有6.5名平民死于自杀性攻击和汽车炸弹。

  根据美国五角大楼估计,阿富汗战争已经花费了美国纳税人4500亿美元;其他研究显示总数达到1.28万亿美元。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近年来持续上升。与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上半年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上升了15%。

  通过真实数字和事例揭示出的美国人权现状,不但备受诟病的老问题——诸如由于种族隔离、暴力执法、虐囚酷刑、枪支滥用和双重标准等产生的人权困境,没有得到缓解和改善,而且伴随金融危机和海外使用武力而出现的新的人权难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无法回避的现实,美国似乎应该放下“人权教师爷”的身段,积极应对自身的人权困境。

  (作者为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