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扬子晚报:张铁生发财早已无关“白卷精神”

2012年05月23日 08:29   来源:扬子晚报   普沙岭

  【新闻资料:“白卷英雄”张铁生】

  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在1973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仅做了3道小题,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称自己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被推为“反潮流”榜样,被树为“白卷英雄”。文革结束后被判刑,出狱后成为企业家。

  证监会网站预披露了辽宁禾丰牧业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第六大股东是当年著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股民们惊呼,如果禾丰牧业顺利上市,“白卷英雄”也成“亿万富豪”了(5月22日《北京晨报》)。

  据媒体的报道,在“围观者”当中除了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的感慨,竟还有很多忧虑:有股民称,一个白卷先生也在市场大潮中发了大财,看来读书多对成为股民和股东都没太大帮助;有部分投资者称,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的招生路线,导致考分越高越没有学校敢要,害了太多人,这样的股票上市绝对不敢买。

  评价任何一个被历史坐标镌刻过的人物,自然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文革后期,张铁生投机成为“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注释与英雄,只是迎合到了那个时代的疯狂神经而已。而四十年风雨一路走来,当张铁生成为一个持券的“准富豪”时,有人还戴着“白卷英雄”的有色眼镜,试图通过他证明一种“读书无益于致富”的当代白卷精神,试图用40年前的标签来对其定性,未免思维僵化得有点可笑,令人费解。

  张铁生发财不必硬扯上“白卷精神”。如果他一路走来,靠的都是违反主流的“投机精神”,我们对其公司有所警惕还有点道理,问题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张铁生近日持券待富,凭的不是白卷精神,恰恰相反,凭的是对白卷精神的抛弃、重新奋斗写下的轨迹:出狱之后经商创业,从1993年四人合资20万元做饲料厂开始,用了近20年时间公司准备上市……非但不是依靠“反时代精神”,反倒是努力使自己适应市场、顺应时代精神的产物。若言社会变迁让人慨叹倒也无可厚非,若说是“白卷精神”令其才有了持券待富的今天,根本没有一点道理。

  没错,近段时期某些“读书无用论”有些抬头,也有媒体一本正经地讨论“读书太多不利于创业不利于发财”,这些东西要纳入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创新的大前提之下,在“知识僵化造就范式陷阱”“死读书不利于社会创新”的范畴内去反思,绝对不要试图找一两个案例来侧证读书无用的科学性,令早被唾弃的白卷精神与情绪没名堂的死灰复燃。放眼看近年来经济领域、资本市场、投资基金等风头鼎盛的人物,占据主流的还是高知识、高学历的人。张铁生这样有故事的人,特殊身份的人,通过扎实创业能够身家过亿,恰恰证明的是市场经济的包容与魅力。

  说到底,有些东西已经被历史翻过去了,在我们的头脑里怎么就过不去了呢?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