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8、9两日和15、16两日,市治庸办与长江网一起举办四场网络问政,针对的是治庸问责第二批需要整改的突出问题,涉及部门达20多个。我作为媒体评论员全程参与,并进行了现场点评。
这是一次特殊的体验。说特殊,并非在于我的职业身份,而是第一次以市民和公民的身份,面对面向官员提出疑问、评价政府工作。和到场的官员一样,每一场我都很紧张,担心水平和见识所囿,不能触及问题实质,让这场武汉公共生活中意义重大的活动减色。聊以自慰的是,我尊重那些在网络上观看的市民,尊重活动主办者,坚持说真话、说出自己真实感受。
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行使者,接受委托人的监督、质询、责问,是现代政治不言自明的道理。公民监督、质询政府和官员,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组织建构对此有相当的安排,可以选举代表代议政治,可以进行个人信访,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公共舆论平台。
因为制度设计、技术设计及其他诸种原因,在落实公民对政府的监督质询等权利方面,不得不承认理念与现实、制度允可与实际呈现之间,存有相当大的差距。网络时代改变了公民表达的内心对话与小圈子对话的状态,极大拓展了公民表达空间,使之呈现相对自由和不易受控的气象。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与公民、网民与人民的身份会逐步融合,网民并不是特殊的公民,并不是特别愤世嫉俗和挑剔的人,他们就是无数普通公民的一员。权利意识的觉醒已然势不可逆,众多公民和网民一样关心公共生活、公开关注评判政府与官员之得失,也必是势之所趋。
纵使如此,网络世界仍然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网络交流依然不能取代面对面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网络也还是有墙的,信息会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出现延宕、扭曲、稀释、单向甚至被消解的情况。如果我们倡导政治的公开透明,又怎么能满足于公民面孔隐身于计算机之后的状态。相对来说,隐匿状态会让人的羞耻心、责任感缺乏压力,如果说有些人在网络上放松自我道德要求是个事实,那么,如果官员总是习惯于不见面地与公民接触,必然无法培养出足够的政治耻感和责任心。
从去年的电视问政到刚刚结束的网络问政,以直播的形式,不断把官员推动公众面前,有助于形成真正的民意压力。但形式并不能完全代表内容,现在有一种令人失望的风气,面对面的民意表达形式有被异化为秀场的危险。一些地方的听证会,形式民主,但内容专制,“精心选择”听证代表、回避问题的敏感部分,变成了虚伪的民意演出。去年的电视问政,问得官员如坐针毡、汗流满面,没有其他高明之处,就是来真的。市委市政府若要真正取信于民,实现武汉吏治的根本改观,就理当坚持经常并且真诚的面对公众,不要放松要求,不能搞成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糊弄市民。
此次网络问政,我有一个遗憾,在现场也曾提出,就是官员在谈相关问题的时候,选择性比较强,有意识地回避问题中的敏感成分,例如谈湖泊保护多讲治污而少谈填湖、谈出租车规范运营强调对司机的要求而忽略他们的权益。若要真正直面公众,掩盖和回避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不断拓展官员直面公众的形式和内容,从理念、制度和技术设计上保证经常、真诚、开放,应当成为城市政治生活的追求。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