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办学模式,叫做“公私合营”。这种模式基本上是名校的专利。名校本身就是金字招牌,挂到哪里哪里香。所以,分校到处都是。等分校乱了,污染了教育空气,教育当局开始治理,严令脱钩,不许悬挂分校招牌。要说还得感谢教育的行政化格局,一道禁令下去,分校纷纷改名,俨然是,脱钩到位,公办民办,井水不犯河水,一清二白,干净着呢。
其实不然,明脱暗不脱的勾当自古而然,甚至愈演愈甚。一星期前5月14日“新华视点”记者就郑州部分中学“公私合营”黑色利益链展开调查,发现了双重违规,即学校“公私合营”,考试“顶风作案”;双重目的,即抢夺生源,变相敛财;双重后果,即学生辛苦,家长喊累。这里面,变相敛财是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提个问题,公办学校不敛财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敛财就过不下去。且不说那个“4%”迟迟不到位,在一些地方,政府不光不想投入,还想从学校的敛财中分得一杯羹。一般情况是,老师工资还是有保障的,学校起码的水电费也差不多。但是老师的福利和校长们的应酬,不可能让财政买单,但又不能没有,怎么办?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变相敛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学生就是唐僧肉,学生就是滚滚财源。明着吃,不敢,只能暗着吃。在郑州,就是公办民办“公私合营”,公办学校的老师到民办学校兼职,民办学校大树底下好乘凉,高收费招来的学生可以直通车上优质公办高中。在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好学校不愁生源。结果是,民办学校可以全省筛选拔尖,为公办中学输送尖子生,然后这些尖子生再考取名牌大学,为母校树碑立传,成为活广告。来年呢,自然是好上加好,优上更优。然而,苦的是那些陪衬鲜花的绿叶们,他们不光要花费巨资为自己的教育买单,还要为那些鲜花们买单。据说,来自全省各地最优秀的尖子生一般是免单的。这种做生意的模式,早已遍地开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民办教育难办,原因就是缺乏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资。而这样的师资在公办教育里并不缺乏甚至有些过剩。所以,如果不公私合营,民办教育是难于办下去的,除非民办教育愿意倒贴皮,热衷慈善。而这样的民办教育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看到的民办教育基本上是企业化经营,产业化模式运营,自负盈亏不说,简直是要大赚特赚才是目的。这样的教育格局之下,苦的是学生和家长,忧的是国家和社会。
诉这样的苦,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一个礼拜过去了,没见到郑州教育部门对此调查作出什么回应,也很少见到有关评论和反思。莫非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抑或真应了那句“在郑州,教育部远不如教育局厉害”的判断?
还有一种可能是,市区两级财政分管各自学校,市教育局所属的中学普遍优质,区教育局所属的小学普遍优质,政出两个门,各有各的老子,听你话是敬你,不听你话你也是干瞪眼。结果呢,市区两级教育局长都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干脆都做缩头乌龟,难于让教育改革见出些许成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办民办教育“公私合营”变相敛财这种怪胎由来久矣,郑州如此,其他大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单是市区两级财政分抱自己的孩子,各自为政这一条,就让教育均衡发展永远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禁不住常常一声叹息,呜呼哀哉!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