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洋奶粉“涨无度”果然怪消费者?

2012年05月17日 07:08   来源:广州日报   邓海建

    近日,媒体调查称中国内地部分洋奶粉价格为原产地4倍。媒体称,乳企借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虚涨价格,内地的部分“洋奶粉”售价为全球最高水平。有人说,洋奶粉的高定价,或许可以归因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5月16日《广州日报》)

    国产奶粉的“跳楼价”卖不过洋奶粉的“暴利价”,这就是最真实的市场现状。随着洋奶粉一次次圈地抢钱,国产乳企的怨愤情绪堪比窦娥。面对洋奶粉的高定价,板子终于一次次打在“消费心理”的屁股上。

    但问题是,安全才是最后的底线。从大头娃娃到三聚氰胺,国产奶粉已经透支完市场公信。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何况这些年奶粉安全问题若隐若现?

    爱国货,更爱孩子。这就是市场最朴素的逻辑。《2009年至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导致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市场,洋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目前的85%。需求决定价格,谁都知道洋奶粉就是利润高,但是谁逼着国内消费者去争先恐后当“冤大头”呢?

    市场从来没有“好消费者”与“坏消费者”之分,“爱国牌”也不会回回赢,质量、唯有质量与服务,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相关评论:

 

  洋奶粉掌握市场定价权之痛

 

  约谈洋奶粉是标,国产奶粉自强是本

 

  当洋奶粉也出现问题……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