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

2012年05月16日 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任丽娟

  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新市民亦即市民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是加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制度壁垒、体制缺陷、保障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还面临诸多困境。当前,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从保障体系构建、财政体制改革、集体经济管理模式转型等层面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培训,着力增强农民工市民化的竞争力

  当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困境在于农民工技能与社会人才技术需要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通过各级各类就业指导与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素质,是确保转户农民在城镇立足、提升城市化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第一,以个性化培训为着力点,加强分类培训。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有很大不同,面对个性化的需求,农民工培训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只有一份教材、一个模式。第二,加强转户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确保培训实效。推行弹性学制,帮助转户农民工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分时段以“累计学分”的形式完成培训。结合实际,开展送职业教育“下乡入社进企”活动,使教育资源深入乡镇、社区和企业,切实为广大农民工服务。第三,新建一批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培训学院,增加培训资源。在农民工达到一定数量的地区,可以新设立一批农民工学校,设置适宜转户农民学习、方便转户农民就业的特色专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劳务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劳动就业的法制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大力培育民间劳务经纪人和就业中介机构,建立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二、建立健全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保障力

  要让转户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工作生活就必须构建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现代社会保障过渡的方式,真正改变传统的以土地为保障的状况。一是进一步规范养老金缴发制度,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切实调整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逐步实现与城市居民同步。加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流动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等制度,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渠道。二是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增加转户居民聚居区的医疗资源供给。要按照城市功能区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转户居民聚居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保障农转非人员及其子女和低收入群体在市内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三是探索建立以行业分类的工伤保险制度。大力完善工伤保险制度,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建筑施工、餐饮服务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探索建立转户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政策。四是健全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对于在城市稳定就业一定年限、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工,在保障性住房上应给予市民待遇,同时要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将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群体也纳入其中。逐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规划保障制度相互补充”的农民工住房政策体系。

  三、推进统筹城乡财政体制改革,切实强化农民工市民化的主导力

  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城乡同步发展,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与动力。目前,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首要问题是解决其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首先是要摸清农民工市民化工程所需的经费投入总量和资金来源,估算所需的财政投入规模,制定具体财政投入方案,确定各级财政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投入比例,以及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投入比例、方式和社会资本的回收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市民化。其次是调整分级财政体制的分配方案,对落后地区的市民化后的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在政策上倾斜,同时通过改革地区财政留成比例、降低城市地区的财政留成比例,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等,弥补长期以来区县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资源的投入不足,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稳定发展。

  四、建立适应农民工市民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积极激活农民工市民化的助推力

  农民工转户后,不仅涉及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同时由于转户造成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和再分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转型,建立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推动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围绕退地补偿、土地规划利用与管理、用途管制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经营方式,挖掘集体经济的发展潜力,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

  五、以小城镇发展为导向合理控制市民化的规模和布局,有力保障农民工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力

  相对小城镇,大都市无疑对农民工更具吸引力。为了控制转户农民工蜂拥到主城区,引发“城市病”,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民工转户到中小城镇,缓解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大城市的扩容压力。因此,要增强小城镇,特别是区县城市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提升区县城市的就业容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是建设重点中心镇,全力推进重点乡镇的规划管理,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二是加强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中心镇“强镇扩权”。三是规范、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发展区县城市,在区县形成“县城+中心镇”的模式带动区县城市建设发展,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吸纳农民工市民化的主战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