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流向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轨迹,看到我国产业发展的梯度格局正在形成
一个农民工流向变化的数据值得关注。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省内务工人数首次超过跨省外出人数,中西部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增强。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2011年,省内务工人数首超跨省外出务工人数。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印证了近年来沿海地区频繁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农民工已开始从“东南飞”逐渐向“凤还巢”转变。
引起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东部沿海企业的吸引力在下降。过去,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东部沿海打工,图的是收入高、待遇好、发展机会大。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加上外需萎缩,在本省打工甚至在家门口打工,收入水平与东部沿海相差不大,尤其是这代农民工已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问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都让他们放心不下。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农民工流向出现重要变化。
关注这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轨迹,看到我国产业发展的梯度格局正在形成。如果薪酬水平方面差别不大,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成本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劳动力流向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就会增加。关注这个变化,我们能更积极地应对“用工荒”。不少企业家反映,目前沿海出口加工企业靠“涨两三百元工资”的手法招工,对农民工吸引力越来越小,只有多管齐下,打出亲情牌、科技牌、提升牌等,才能提高企业的吸引力。
富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能让农民工留下来。新生代农民工更需要归属感。现在已有不少企业开始营造温馨、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感染员工,比如举办企业年会、为员工提供文化设施、接员工家属到东部过年等,让员工在企业找到家的感觉,拥有归属感。浙江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的感受是,“花在员工身上的钱,再多也不能说是花费而是投资,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回报。”北京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认为,“企业从本质上想做好,定要关注最基层的人;钱花在员工和客人身上最值;企业能走多远和多久,最好的答案在员工的笑容和眼神。”这些肺腑之言,想必对不少企业家都有裨益。
提高科技含量能降低对农民工的依赖度。人工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产业洗牌。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容易被市场淘汰。农民工流向变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才能有核心竞争力。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就业结构会发生重大调整,真正有技术的工人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在纺织行业,提升科技含量以降低人力成本,已成为一种趋势。
强化培训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已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愿意做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希望在企业学到本领、提升素质、掌握管理技能,真正融入城市。企业系统的培训能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合理设置和安排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能培养、充实企业的人才梯队,确保企业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很多农民工通过培训逐渐成长为班组长,拥有管理技能,与企业同成长的感受会让他们的忠诚度更高。(王晋)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