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视节目不要打道德测试旗号

2012年05月11日 07:13   来源:法制日报   郭钦

朱慧卿/画

  湖南卫视《平民英雄》节目组让演员扮小偷,在武汉公共汽车上“试验”乘客反扒,61位武汉人在不知情的背景下接受了“考验”,35人以不同方式对失主加以提醒,其中9人挺身而出主持公道。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争议,67.6%的人认为这是预设立场,抹黑武汉(5月10日《武汉晚报》)。

  我不否认,《平民英雄》节目或许有着很高尚且美好的初衷,比如发掘普通人中的道德闪光者,给他人带去榜样的作用,而且节目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也可能确实和地域无关。但他们所采用的方式,还是让我这个武汉人觉得极其不舒服。因为,我不可避免地会想,假如当初拍摄之时,因某些机缘巧合,站出来指认或追赶小偷的人没有这么多,以致节目呈现出的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平是另一番景象,那节目的播出会给这个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道德和良心水平,不是一次两次人为“考验”就能试出来的,而是长期社会生活日积月累下的一种常态反映。纵然,常态水平会对“考验”的结果有影响,但就像有学者说的,要考察人的良知,必须要保持价值中立,可盗窃行为是一个恶性行为,没有保持价值中立,用恶性行为来考察人性善良,这个做法本身不合理。确实,媒体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而存在,去观察、报道甚至评说市民的道德良知水平,但当媒体本身就成为了事件中的参与者,那它所呈现出的东西,其客观真实性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就像这次的节目,拍摄之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至于是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后期剪辑中又是否删去了一些片段,微博上更是有人曝出了“内幕”。

  诚然,节目本身呈现出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振奋的,但由于其真实性本就存疑,这结果也就失去了有人自认为的意义。更不要说,媒体自以为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而用“设计”的方式考验他人的道德水平,这种行为相当令人反感。

  实际上,这种类似于真人秀的节目,因其潜藏的风险,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道德和法律上的争议。道德不需要虚拟的测试,更经不起娱乐化的解读。这次武汉通过了“测试”,那下次,又会是哪个城市被电视节目打着道德测试的旗号“愚弄”大众,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会带来什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道德讲堂”开讲了    2012年04月23日
  • ·道德不需要涵养吗    2012年04月09日
  • ·焕发亿万民众的道德热情    2012年03月1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