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闹”,这是一次道德盾牌的反射

2012年05月09日 08:05   来源:中国网   杨公振

  5月3日至5日,杭州市3天之内发生3起“房闹”事件,原因都是房价下跌,老业主认为自己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开发商拒绝补偿差价。据统计,今年以来,此类事件在杭州已经发生了近20起。5月4日晚,在宁波镇海保亿?丽景英郡楼盘,因不满开发商大幅度降价,约400名老业主堵在售楼处门口讨要说法,他们给开发商提出三种解决方案:赔钱、退房、不准降价。(5月6日《现代金报》)

  尽管在市场中流传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中,我们顾客这位“上帝”似乎是徒有其名却无实权。不仅在选房的时候需要和开发商斗智斗勇,还要在入住后与物业维权周旋,一旦付了房款,上帝般的待遇立即被各部门撤销,留给顾客的“天堂”里仅剩了一条再也无人问津的冷板凳。到如今,这条用大半生积蓄得来的板凳,又马上要被变成马札了。

  近期诸多“闹事维权”的案例陆续得到媒体重视,责任单位也逐步解决了问题,似乎给杭州的业主打了一剂强心剂。业主们在某楼盘下面拉起了一条横幅,称该开发商无良,要求归还血汗钱,白布黑字,颇有誓死一搏的态势,可谓触目惊心。

  当业主的“讨伐”之剑直指开发商“道德”软肋时,笔者想起了一句网络上的调侃语句,“当你在技术上不能打败他时,尽可能地在道德上找他的毛病”,不禁替业主们插着“道德”大旗的讨伐阵地能否稳固,捏了一把汗。稍懂逻辑的人便可以明晰,开发商的道德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价值规律、契约精神不在一个对话的层面上。如此生拉硬拽地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更是映射出了业主自身的不理智。

  关于这番道德和市场的博弈,英国的道德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在他的功利主义学说中,曾经向世人阐述,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在总体上超过痛苦。我国的楼市长期的居高不下已经侵害了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幸福,正是违背了幸福最大化的原则。可是业主们的幸福就应该被牺牲掉吗?

  如果通过美国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的“自由市场哲学”理论为业主们辩护的话,可以运用那种自由至上主义原则对我们所熟知期盼的公正分配观念提出挑战,进而对开发商的降价表示质疑,甚至对楼市的调控表示不满。诺齐克认为,任何一个强迫人们去做某些事情的行为都是不正当的,最显著的一类就是分割自己的财富。但是这是在“受强迫”的情况下才成立,如若我们回溯到业主购房之初,谁又是被强迫才买了房子呢?

  可见“房闹”一事在道德上,业主们是完全失守的。

  另一方面,将所有问题剥掉皮肉,都可以看到它最骨感的那一点,其余的绫罗绸缎都可以避而不谈,唯独不能忽视那条底线——规则。因为是“大半生的积蓄”,业主们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定义为了“弱者”,甚至是“受害者”,把感情拐到了契约精神的对立面,殊不知,有时候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就等同于对“不合理”规则的妥协。

  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之内,我们已经潜移默化地习惯运用双重标准来衡量事物。那就是,对外来之物,不论是人文作品还是经济规律,用是否艺术或逻辑是否严密而评;而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总是习惯用道德的标准来审核,如此一来,我们相当于把逻辑、价值规律这些舶来品当成另一个物种,对它们远观时,人们可以客观地评价,一旦它们走到我们身边,我们便立即拿起 “道德盾牌”来小心地防御。

  “房闹”实则是房地产利益链中,那些美轮美奂的经济泡沫最后的短暂挣扎,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是泡沫,总是要破的。业主们这次正是拿起了道德的盾牌反射出了自己的丑态,如若继续奢望扭曲的市场运作苟延残喘,遂将契约精神和道德拧在一起,只会让本已畸形的楼市更加混乱。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