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涝:城市规划应立足百年

2012年04月24日 06:49   来源:红网   宁新春
    听说,近日的东莞四处传唱“落大雨,水浸街”的民歌,配合着那三三两两熄火于水中央的车辆,或黄或黑,或白或红,伫立于这水天一色的东莞CBD地带,勾勒出清凉夏日的另类印象。
    
    那些趟过莞太路河的男人们女人们,有的很焦虑,对着老天说脏字,顺便指责政府之失;当然,多数网友还是很淡定,声情并茂地演唱《雨一直下》、《大海》、《听海哭的声音》;文艺青年则手捧一本海子的诗作,伴着音乐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开始,做一个水货,穿潜水衣上班……”;姑娘们则趁着台博会之际,疯狂购买泳装、内衣,其理由竟然是上班防雨装备,必不可少;满腹经纶的老师则建议要造一个新成语,就叫“开门见海”,其理由是以往的“开门见山”不合东莞现实,东莞的文化建设要跟上现实发展的需要,要反映正在发生着的伟大变革;于是有小朋友在作文开头时欣喜地采用了开门见海的写作套路,获得了老师及同学们的热烈赞扬。
    
    不过,笑话归笑话,现实却依然很沉重。龙应台曾谈及如何分辨一个国家或城市是否发达,认为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或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或城市。东莞人均GDP早已跃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市政却还处在发展的路上,这让志存高远的东莞各界领导情何以堪。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到东莞追赶的决心,从水务局成立以来,高密度、重资金地投入到了水务建设当中,修筑江海堤防、水库、排涝站,取得不少成绩,又从去年8月开始,启动了市区一些内涝点的整治应急工程。然而,暴雨一来,还是浇得人透心凉。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官方忙不迭地解释,而从其解释中,笔者发现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遇大雨必浸”的情况频频发生,其原因是建于90年代初的排水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排水的要求;其二,原有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致使排水设施零乱分散不成体系,新区虽然采用雨污分流制,但建设时未有相应规划进行指导及控制,致使部分预留排水管道断面偏小,排水能力不够。
    
    90年代初,政府部门在做城市规划竟然不考虑20年后的城市发展,明显的短视,导致了今日东莞不会开轮船的公交司机很有心理压力,也导致汽车制造商不得不考虑研发水陆两用汽车,这无疑是很折磨人的。随手翻看19世纪雨果的《悲惨世界》,小说对巴黎下水道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描写,这也是后世对巴黎市政建设研究的一手资料。遥想几百年前,巴黎的城市规划者有何等的眼光与魄力,令人钦佩。
    
    当然,说法国也许太远,说说咱们中国青岛吧。用龙应台的标准衡量,青岛在100多年前就进入了先进行列。1898年德国殖民军占领了青岛,他们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今天的青岛人依然受益。两相对比,东莞的市政规划居然禁不起20年的时间考验,实在令人叹息。
    
    而从东莞官方回应中还可以看到,新区虽然采用雨污分流,由于没有规划指导,仍然没有得到严格贯彻。而青岛从德国人手中开始就推行雨污分流,因而,青岛也是最干净的城市之一。这让人非常不安。东莞有心打造文化名城、历史名城、生态宜居城市,如果在市政规划上依然只顾眼前,没有大境界,没有立足几百年后的胸襟,其后果只能是年年投资年年动工,不仅浪费税款还难以根除内涝,永远适应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这些年,东莞一直在冲击二线城市,笔者以为,湿漉漉的东莞只怕步履格外沉重,即算是成功晋级,其后的水务依然是其继续前行的绊脚石。
    
    因此,东莞的城市建设之路,还是先别忙着汇报成果,匆忙为自身脱责,还是先弄一个最少百年期限的城镇规划出来,再依葫芦画瓢仿效一下几百年前的欧洲先贤如何?

(责任编辑:白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