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网民能让“青岛增绿”更理性

2012年04月21日 07:04   来源:新民晚报   郝洪

  网络从来不乏理性的声音,但少见集体理性的行动,最近一个月来持续发酵的“青岛森林”事件是个例外。针对政府投入40亿元的大规模“植树增绿”工程,网民们通过部门走访、实地调查、微博报告的方式,理性梳理问题,深度追问,他们的热情和执着令人感佩,他们的专业和理性更让人惊喜。

  今年3月1日,青岛政府启动大规模“增绿行动”,投入巨资,要将这座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便种下了180万棵树。可青岛市民们并不领情,他们质疑这巨额投入的资金来源与去路,反问如此重大的公共事务是否征询过民众意见,追问公共财政是否应该投入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而不是用于“增绿”这一形象工程。

  年轻的“80后”们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调查青岛绿化现状,形成数千字数据翔实的“植树增绿”工程问题报告;他们查询法律文献,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走访,了解种树方案出台程序;他们不满足仅仅在网络上写下自己的怨言,更愿意以平等的姿态、平和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清楚自己的权利,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们不是围观群众,更不是抱着看笑话或是看谁出丑的心态,我们是这里的居民,一言一语虽微不足道,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们知道改变不那么容易,但是“你想要怎样的世界,就先改变怎样的自己……”

  在无意识的喧嚣多过理性表达的网络时代,一件有争议的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牢骚言语,是攻击谩骂,是偏激说辞,少见辩证与客观的言论,更少见本着科学求证精神而进行的调查研究。这些无助于事件的解决,相反,流于肤浅的情绪发泄往往会激化矛盾,将原本复杂的事件扣上许多无法开解的死结,典型如药家鑫案。

  网络自其诞生之日起,因为它独特的开放性、交互性,我们就赋予了它独特的政治责任,期望它成为社会民意表达与政府决策相互沟通最有效的平台。而只有在理性的互动中,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才能体现网络作为民意表达平台的监督力和公信力。青岛网民的理性追问就倒逼出政府的回应。青岛市园林部门通过网络回应市民的部分质疑,澄清今年“植树增绿”工程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的总金额是16亿元,而非此前公布的40亿元,分管副市长也表示,此前植树工作存在失误,为植树工作中存在的“瑕疵”致歉。

  尽管,姗姗来迟的回应没有触及问题实质,要让政府承认上述问题不是“瑕疵”,并愿意就此公开商讨,青岛市民还需耐心等待,但“青岛森林”事件的结果固然重要,此事所体现的网民理性则更具有历史意义。它也再次证明了,真正的民意从来不会沉没,它正以更理性的方式,彰显着自我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