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消失

2012年04月05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 建

  未来20年,预计中国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富余劳动力还需要持续实现转移,劳动力总量庞大、供给充足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同时受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利润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较低,而且这一现象也将长期存在。

  近来,一些外国工商企业组织和咨询机构纷纷发表研究报告或调查结果称,越来越多的在华外资企业忧虑其劳动力成本激增,不少企业甚至将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视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否出现过度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又是否正在丧失?

  长期以来,丰富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禀赋优势。依靠这一优势,中国大量出口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走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立国的发展道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开始出现显著增长。根据美世3月3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至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和9.8%(预测值)。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已丧失劳动力竞争优势?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方面,未来20年,预计中国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富余劳动力还需要持续实现转移,劳动力总量庞大、供给充足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从人口的角度看,人口学家普遍预测,中国的人口峰值将在三四十年间出现,这说明中国劳动力丰富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受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利润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较低,而且这一现象也将长期存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即使将生产效率考虑在内,201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是西欧国家的25%;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也仅将达到西欧国家的38%。而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则显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也仍然享有一定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例如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仅为墨西哥的25%。

  当然,无需讳言,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确实存在着紧缺问题。在中国,大量的新进劳动力的职业技能都集中在中低层次。近年来,中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即使是像印度、巴西、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该指标也超过了6%。这就造成中国高素质劳动力大量短缺,高素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根据美国商会3月26日公布的年度行业气候调查结果,43%的美国在华投资商认为“管理层人力资源掣肘”是其面对的最大商业挑战,而去年这一比例为30%。美世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1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高管的工资成本增长了118%。由此可见,所谓中国劳动力成本激增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等的不匹配现象。

  因此,未来要保持并延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技术研发、制度创新、劳动投入等都需要依靠人力,特别是高素质的人力。中国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人才培育结构也应同步优化调整。如果劳动力供给结构持续失衡,产业结构与人才培育结构出现较大幅度的断层,那么产业优化升级也将缺乏可持续的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