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知名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发布的《中国新兴城市50强》报告中,首次提出“1.5线城市”概念。这类城市专指与一线城市相比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相比其他二、三线城市又更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报告列出了9个“1.5线城市”,武汉是唯一一个荣幸入选的中部城市。(本报3月27日报道)
“1.5线城市”是个新鲜说法,仲量联行之所以抛出这样的排行理念,恐怕是基于更精细更准确当然也更吸引眼球的设计。早在2009年,仲量联行就曾发布《中国新兴城市40强》报告,对全国275个二、三线城市进行评估后筛选出40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在那份报告中,武汉被列为“位居增长阶段的二线城市”。而今仲量联行再次发布报告,通过200多个指标测算,包括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储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酒店办公楼数量等,最终选出中国新兴城市50强。武汉虽然仍未跻身一线,但“1.5线城市”的定位,显然意味着长期屈居老二的武汉市,又向前冒出了半个身位。
武汉市响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随之城市建设和治理也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治庸问责、工业倍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优投资环境等方面不乏亮点,这些量化为可触摸的成绩就是可望摆脱二线城市的阵营,向一线城市的迈进又有了新的支点。
武汉跻身“1.5线城市”,是一种肯定,恐怕更多的还是一种压力山大的鞭策。显而易见,有了这个新标杆,武汉冲刺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一线城市,有了新的基础,但又有了需要负重前行全速追赶的理由。因为“1.5线城市”的定位,不仅意味着仍与一线城市有实质性的差距,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实力不断更新的今天,也有重回二线城市的可能。所以即便真的是对于一些二线城市存在着半个身位的领先优势,至少眼下也是尚不足引以为傲的。
城市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武汉进入“1.5线城市”,意味着还有一只脚滞留在二线之内,眼下是改变一只脚拖后腿现象的时候了。比如武汉市工商业的发展,基本骨架还可以,但是骨头有了,还缺乏肉的丰满。武汉的工业投资、招商引资、城市基础设施、外商投资环境等面貌都有了大大的改进,但是在市民的幸福感、生活环境、城市的整体人文环境、现代都市的温馨氛围等方面,仍有不小的遗憾。
细节影响成败,这些问题,小则影响市民生活,大则损及城市形象;轻则沦为城市痼疾,重则拖住跨越转型后腿,都不宜小觑之。而认识不足,并进而解决这些问题,也许正是武汉从“1.5线城市”起飞解套的着力点。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