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府当更加关注“绿色GDP”

2012年03月23日 10:32   来源:东方网   阮辰旼

  对于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GDP的概念。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一个时间阶段内该国国内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总和,而该指标目前也基本成为了国际上非常通用的一个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全世界的高度认可,以及伴随着《京都议定书》以来全球关注低碳减排的热潮,一个新兴的概念,即“绿色GDP”逐渐引人关注起来。绿色GDP,指国家或地区在同济该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需要同时考虑因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拿GDP扣除生产这些GDP所消耗掉或破坏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打个通俗的比方,就好像开店做生意,一家店铺一年的总收入为GDP,而扣除成本后的净利润就是绿色GDP。

  之所以我提到政府应当更加关注“绿色GDP”的概念,是因为近期从两位专家口中得到了两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一位专家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目前每年的GDP增长在8%左右,但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在3~4%,而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占到了GDP的4%,这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我国依然保持着高速的GDP增长,但是如果一旦扣除了通货膨胀率以及环境效益,那我们实际的绿色GDP数值几乎为零。另一位专家通过近30年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情况得出结论,“30年来,尽管产业增加值的废水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快速下降,但上海市的废水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长,尤其是能源消费总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如果不进行治理,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通俗来说的意思就是,近30年来,上海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是这些减排的成果,在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和人均能源的消耗增长面前,很快被抵消完毕,就是说,即便我们减排了很多,但在总量上其实我们一点也没有减少,可以想象,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哪一天若我们的减排遇到瓶颈,那我们的消耗和碳排放向上的增长趋势势必将很难被抑制。

  上述两个专家的观点虽然仅代表个人观点,但绝非危言耸听。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抛之脑后,过度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忽视污水排放、固废处置等重要环节,导致城市和地方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而过度的开采能源、肆意地排放污水、砍伐树木也造成了如今北方沙尘暴肆虐、国内自给能源紧张和水生态恶化趋势明显的现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截止至2011年,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在每年1700起左右,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所以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绿色GDP”的概念,换言之就是政府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到环境生态的保护的问题上去。如果按照如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即便仍然能保持每年两位数的GDP增长速率,但实际上环境破坏所导致的绿色GDP为零甚至小于零,实际上仍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是毫无意义的发展方式。如果政府愿意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提倡更多的绿色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充实实践“转型发展”的大方向,即便每年的GDP增幅下降到只有5%,那也至少能够保证绿色GDP的增长,这种“收入变少,但净利润增多”,才应该是我国政府需要重点考虑的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