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2012年03月15日 07: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震

  当前,国际油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应借鉴美国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特别是通过强力推进市场化机制和推出石油期货合约来增强原油保障能力。事实上,美国从推出原油期货合约到成为国际主要定价基准油,也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我国应以战略眼光看待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中东地区是全球原油最为重要的出口地,但其销往欧洲的原油基准价参照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价格,销往北美地区的原油以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期货价格为基准价,由于亚洲地区缺乏权威性的定价基准,销往亚洲的原油大多参照迪拜和阿曼原油的现货评估价格。

  这种基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体系受北美地区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不能很好地反映亚太地区的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石油金融属性的日渐突出,非商业性因素对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目前的两大国际基准油价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过度,油价波动频率和幅度显著加剧。

  同时,随着美国能源独立性的增强及原油进口结构的调整,美国对中东地区依赖程度降低,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比不到15%,导致WTI价格更多地反映北美市场。欧洲市场主要依赖于俄罗斯、非洲地区,从中东地区的进口原油占比也只有20%。作为欧洲地区进口原油基准价的Brent价格欧洲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这就使得两大基准油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面,更不能反映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需求。而亚洲一些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则对中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中国、印度和日本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分别占其进口总量的40%、73%和80%。亚太地区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基准油价,以更好地反映这一地区的市场供需状况。

  事实上,围绕这一地区基准油价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纵观英、美两国成功发展原油期货市场的经验和亚洲未能推出有影响力的石油期货合约的教训,要想建立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定价基准,除了具备发达的金融体系、健全的监管体制外,还须拥有相对完善的石油产业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而且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定位的确立,均为在我国推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原油期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相比,尽管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步伐很快,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如果完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力度将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安全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作为石油生产和进口大国的优势,尽快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吸引国内外石油生产商、炼油商、贸易商积极参与,扩大我国在亚太地区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亚洲石油交易中心的建立。

  同时,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交割库的建设,这些仓储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商业储备,成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原油期货市场也为战略石油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轮换提供了套期保值的工具。受物理和储存条件的影响,原油在储存过程中的质和量必将受到影响,需要定期轮换,而原油期货合约则可以作为轮换时价格风险对冲的工具。

  因此,我们应抓住时机,完善石油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在亚太地区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基准价格,提升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