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政协会议进行最后一次分组讨论。由于本次会议也是本届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对于一些委员来说,可能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出现在政协大会上了。在政协社科界别32组讨论现场,许多委员都想抓住这最后几分钟,再讲讲自己的建议。“发言的时间太短了,我年龄不小了,让我发个言吧,也不太可能连任了,还真有些恋恋不舍。”一位委员如是说。(3月13日《齐鲁晚报》)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那句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个宝贵的机会摆在我面前,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愿意说……”。就是这么奇怪,拥有机会之时,总不如没有得到或即将失去之时感觉到珍惜。对于即将换届的委员与代表而言,看来这样的心理通病依然存在。
“可能不再连任了”——这话说得有些凄凉。每位委员、每位代表代表公众行使权利有任期限制,而且,更多的代表和委员都不是能够当五十年的人大代表、替老百姓行使五十代的民主权利的申纪兰,许多委员和代表,只能任一期或是两期。委员和代表对于“可能不再连任”的现实而产生伤感,再所难免。
既然如此,我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应该尽量不给自己的履职生涯留下遗憾,在“两会”这个话语平台上,做一位代表、一位委员应做的事。这既是对于自己神圣权利的尊重,也是对“两会”作为国家公器的尊重,更是对广大纳税人的尊重。
委员和代表在任期之内不给自己留下遗憾,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一,是委员和代表自己需要做的。在这里,有几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刘翔,“五年四次请假”的刘委员,不知道有没有给自己的委员生涯留下遗憾;一个是倪萍,从来不给国家添麻烦、不投反对票的她,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从不投反对票而感觉到是一种遗憾。这也仅仅是两个案例,对许多在“两会”上把请假当家常便饭的代表和委员而言,也应该都有这种反思的精神。而且这种反思精神不能只限于存在任期之末,更主要的,应当自当委员或代表的第一天始,拥有这种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份内之事。
其二,是“两会”需要做的。每年的“两会”,都有一些或请假,或“哑吧”的委员和代表,对此,现行的“两会”制度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至于哪位委员做的合格、哪位委员做的不合格,都无从考证。而网友与公众只是出于媒体报道,才对代表和委员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有着明显的缺点,一是没有权威,也不严谨,二是,对不称职委员或代表的威慑力很小,要不然,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见过主动请辞的委员和代表。
在“可能不再连任委员抢着发言”的情形中,我们看到了委员与代表对于自己手中权利的珍视,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只是,对于那些被公众评为不称职的委员和代表,体制又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在笔者看来,这是“两会”需要改进的地方。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