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喝掉一个“西湖”只是个传说

2012年03月14日 09:44   来源:东方网   缪迅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披露,公务用餐接待和公务出差是“公”的两个重大组成部分,有测算数据表明,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是每年喝一个“西湖”。

  叶清说出了大实话。虽然每年喝掉一个“西湖”,还是个不很精确的估计,也许还包括老百姓们自个儿掏钱买的酒在内,却也很真实地反映了“公款喝酒”居高不下、愈演愈烈到了何等让人咂舌的境地。

  自从中国古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酒后,酒就渗透于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并形成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如今,酒,已然成为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宝贝,酒的品种和价位,也前所未有地日益走向高档、丰富并越来越逼近“奢侈”。

  当公款吃喝把豪饮推为联络友情、讨好领导、谋取升职、礼尚往来等的最佳形式时,喝酒,便无可避免地成为官场的另一类演绎,“感情深一口闷”之类的酒场口诀,也就越来越受到追捧,越来越约定俗成为了一种从政经商、公关交流最基本的功夫、最起码的素质。可不是吗,如今,假如你不会喝酒、或不愿喝酒,那么,很可能你就被上级领导或同事们认定,你就基本不具备当办公室主任、接待科科长、招商办主任或更高一级的头儿的必备条件。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部门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陪来自上面或同级单位的来客喝酒呵。不喝酒,这工作怎么开展呢?

  就这样,也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酒量,便成为一个干部基本素质的“考量”了。虽然,近年来有关方面三令五申,要将公款吃喝这个“三公消费”中的大头有所降低、有所遏制;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台了不少控制“三公消费”的新规。然而,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之一,就在于再复杂再难办的问题,也总能找到变通的办法,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酒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的重要纽带、成了官场里联络感情、增进交流的润滑剂。

  在公款吃喝风日盛一日的当下,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早已变了味,酒场变成了“战场”,小酌变成了豪饮,现如今,在党政机关,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饮酒,“公务”占了很大一部分,领导视察要喝,上级检查要喝,庆典节日要喝,招商引资要喝,工程项目要喝,提拔升官更要喝……时不时的,我们总会听到,某个机关的工作人员为了“喝酒”这事儿,为了加强和维护“酒风酒德”建设,竟然喝掉了性命,成了酒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牺牲品”。在觥筹交错、醉眼矇眬中,一些官员工作顾不上了,身体垮掉了,腐化堕落了,作风败坏了,失去民心了……

  这些年来,我国酒的公款消费比例之大,这早已是地球人都晓得的。但居然每年要喝掉一个“西湖”,这还是让我们老百姓有点震惊的。几乎与西湖水量同等的酒水,可不是不要钱的西湖水啊,是要花大钱买来的。这成本无疑是要好几亿的纳税人来承担的。

  一方面公务喝酒耗费了纳税人巨额钱财,另一方面公款招待总是热衷于“茅台”、“五粮液”甚至“拉菲”等中外名酒、贵酒,并且喜好互相攀比,奢侈浪费之风要想不蔓延开来,难呐!这不,2011年初,媒体就曾报道,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花费近159万元购买高档名酒之事。如此“慷慨”地购买高档名酒,名酒价格要不一路飙升,那就奇了怪了。一路涨上了天?无怪乎,前几年还是五六百元的茅台酒,如今市场价早已高居2000元之上。

  每年喝掉一个“西湖'',这绝非是我们的骄傲,也绝非是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现的中国特色或理所当然的国情。

  每年喝掉一个“西湖”,且其中大多是公款吃喝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说,如果继续容忍、或继续默认这样的状况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甚至越演越烈,那么,全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倡导勤政廉政的党和政府是不会答应的,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不会高兴和视为正常的,所有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不愿把宝贵的时间和身心的健康花在酒席应酬上的各级干部,应该也是不愿意继续“喝”下去的。

  那么,我们可否期待,或抱有这样的信心:从今年开始,公款吃喝的巨大开销开始有所“瘦身”,官员们的酒量也可以稍稍得以遏制,胡吃海喝的浪费现象将不再让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而每年要喝掉一个“西湖”这样的消息,渐渐地不再听闻,以至于若干年后成为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传说”;甚至只是类似于“古老的神话”。

  这可是我们所有老百姓、所有纳税人的真心期盼;相信这也是众多为那些没完没了的公款吃喝而叫苦不迭的公职人员的真心期盼。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