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滚烫”的民生资金?

2012年03月09日 10:42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3月7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说,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026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并将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倾斜。(3月8日新华网)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政府部门的神圣职责。温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民生资金的大量投入。在两会关于民生话题井喷的特殊时期,欣闻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2/3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暖民心、得民心的利好消息,更是一项德政惠民的实事工程。

    好政策更要好落实。民生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民生工程的建设,容不得马虎,更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对民生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坚决不允许挪用或截留。中央安排的民生资金,饱含着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怀,更寄托着老百姓的期盼,显得很热、很烫,必须管理好使用好。

    用好民生资金,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俗话说出了这样的为官为政之道:做官就要做出政绩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由人民评价政绩。加大民生投入,狠抓民生工程,是事关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要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不图虚名,不损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贴心的公共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个别地方、少数党政官员,不能正确地树立以民为先、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理念,狭隘地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事业,甚至挤占挪用民生资金,使很多民生工程成为了豆腐渣工程和伤民心工程。因此,各地各级党政官员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很难用好中央及地方的民生资金,甚至可能打着民生工程的幌子去套取国家资金。

    用好民生资金,要有深厚的亲民情。要想赢民心,就得心想民。亲民情怀,通俗来讲,就是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时时刻刻想着老百姓,事事处处贴近老百姓。这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证,也是我党执政的宗旨和目的。领导干部沉下心、扑下身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群众怨什么、盼什么、想什么,体察一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深厚的亲民情怀。然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就缺少亲民情怀。这些人作风肤浅,工作不实,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把深入群众作为口号,嘴上大说特说,会上大讲特讲,但却是“只闻楼梯声,不见来人影”,悬浮在官场,沉不到基层,不了解群众,结果,影响了干群关系,降低了干部的威信。群众的心是面镜子,照去什么样的光,就会反射什么样的色彩。官不在大小,钱不在多少,只要你亲民了,爱民了,为群众办事了,就一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民生资金的投入,民生工程的推进,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细致的工作,没有深厚的亲民情怀,很难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

    用好民生资金,要有严密的监督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中央安排的这一大批民生资金的流向,必须规范、严格,才能真正做到财尽其用,而不致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重大项目建设等投资领域,往往也是腐败高发区域。因此,必须加强监督、强化监管。一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审批权等公共权力的监督,将各项权力和过程进行全面公开,杜绝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行为。二要加强项目包装、资金调度、工程质量等环节的监管,严格程序,确保每一笔钱都能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在刀刃上。三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舆论。四要利用技术手段搭建电子监察平台,监管民生资金的流向,切实做到阳光透明,为人民用好钱、办好事。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民生投入,作为党和政府为民之善举,老百姓很关注,也很在意。只有我们各级各地党政部门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历史使命感,才能不辜负这“滚烫”的党心民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