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茅台本无罪,公款吃喝出“恶名”

2012年03月09日 06:57   来源:齐鲁晚报   王封

  今年两会期间,随着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被热议,价格不菲的茅台酒也被卷入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3月7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采购和市场销售都是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和个人都是消费群体的一部分,有些单位和社会成员需要购买茅台酒,我认为无可非议,不要把茅台酒和公款消费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也说,“三公”消费一定要控制住,但“三公”消费高不是茅台的错。

  为官一任,自然力求造福一方,在两会这个平台上对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予以不同程度的表达,乃是责任担当,无可厚非。众所周知,茅台对经济并不发达的贵州举足轻重,2011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240多亿元,上交税费94亿多元,在贵州财政收入中占到了7%以上。

  其实,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长也就茅台酒的涨价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只是,这一次暴风雨来得更加迅猛剧烈,有人大代表建议控制茅台酒过快涨价,甚至有政协委员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在人民网两会网络调查中,53.6%的受访者认同“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的建议。

  作为中国白酒的知名品牌,茅台价格十年涨了6倍多,为外界广泛诟病。原因很简单,如今一瓶2000块钱左右的飞天茅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是难得一见的。这茅台酒到底都让谁喝了呢?不用做太深入的调查,大家都对此心知肚明。

  但是,若说完全是公款吃喝拉高了茅台酒的价格也有失公允。众所周知,茅台酒生产周期长,年产量并不高,长期以来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地,物以稀为贵,加上不少人还把买茅台酒作为一种投资渠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市场定价急剧攀升。因此,一瓶难求的茅台酒被传说为奢侈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天价的茅台酒跻身政府采购目录,成了公款消费品,难免要背负上外界的指摘和攻击。

  假如像外界呼吁的那样,让茅台酒退出政府采购领域,就能让公款吃喝的费用降下来吗?栗战书对此说得很实在,“不上茅台酒也会上拉菲,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酒贵得多。上一碗鲍鱼多少钱,上一碗鱼翅多少钱?”

  最近几年,国家在限制“三公”支出方面采取了不少办法,收效明显,公款出国和公车消费的支出基本没有明显增长,公务用车购车经费甚至有所下降。但对于公款吃喝方面,似乎还没有太好的措施和制度来治理“嘴上腐败”。把遏制公款吃喝的板子打在茅台身上,这也凸显了公众的焦虑和无奈。其实,千夫所指、人人喊打的不是茅台,而是铺张浪费的公款吃喝。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处于风口浪尖的茅台如果感觉自己比窦娥还要冤,不妨自信一把,自行退出政府采购目录,在检验自身市场魅力、号召力的同时,验证一下到底是谁拉高了公款吃喝等“三公”消费费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