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校车问题不差钱,差的是“以人为本”

2012年03月06日 07:30   来源:红网   朱永杰

  3月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说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将会占到GDP的4%。2011年我国GDP达471564亿元,如果按7.5%的增幅计算,今年的教育经费支出,也将有约2万亿元。如果按照2006年统计,全国教师总数在1300万人,那么这2万亿元花起来就会人均十几万元。乍一看,这将是多么丰厚无比的待遇啊!

  可实际上,傻子都明白,如今教师普遍年薪不会超过5万元,一些地方更是不会超过3万元。教师工资基本属于撑不死饿不着的一类。如果是男教师,再是“一头沉”,那就惨了,一人成家立业养活三口,差不多就是喝西北风的水平。要是再有个小病小灾,背外债并不奇怪。

  当然,这2万亿绝对不会变成人头经费发给每位教师,真要如果这样,那么请相信,要不了多少年,“钱学森之问”就有了答案。现实是,一千多万教师的工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都包括啥,要干啥,还真难说。

  3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甚至没等到3月,就把校车安全作为自己今年的提案之一在微博上公布了。更有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和全国政协委员温思美走进中国青年报社、中青在线和新浪网的演播室,宣讲“共识”:校车安全立法不能回避经费问题。周代表披露,去年他提出过关于校车的议案,教育部在复函中认为,财政投入不足是难以开展校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购买校车,政府需要投入3000亿元的预算,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500亿元,总共需要4500亿元的投入。

  这几个数字应当不是胡诌的。但如何而来,也难于猜想。吓人的倒是那个每年1500亿元的运行维护费用。不知道这包不包括司机工资,也不知道何以会这么高,竟然是购车费用的一半,也许是油价疯涨之故?且先不说。

  众所周知,校车问题本身就是一刀切的撤点并校问题。撤点并校问题虽然复杂些,既有城市化的原因,又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没有“以人为本”的问题。在这里什么叫“以人为本”?其实说白了,就是根本不该撤点并校,更不该搞一刀切,应该让每个乡村都留有一个学校,哪怕是一个教学点,留住村庄里的读书声。孩子们走出家门,就来到教室里读书学习,书声琅琅,这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学校花费寥寥无几,甚至连养护校车费用的三分之一都不及。至于留下来的乡村教师,完全可以网开一面给予优厚补助,既留人,更留心。

  为此,围绕校车问题,笔者写过“校车事故十二论”,大声疾呼要纠正撤点并校的愚蠢做法。固然,起草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未雨绸缪,也没啥错。但是不能急就章,这根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校车背后,是教育发展走了弯路的大问题。

  在2万亿的教育支出里,校车是不差钱的。乍一看,也是为了孩子,也是“以人为本”,其实,孩子坐在校车里就安全么?既然是车,不出事是偶然,出事是必然。出了事故,何谈“以人为本”?一切的一切,都不如没有校车最安全,孩子们就近入学,小一点的,不出村;大一点的,三五里地,走着跳着就到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安全么?难道这不是名副其实的“以人为本”么?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