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民生取向彰显以人为本

2012年02月24日 14:05   来源:新华网   侯严峰
    日前召开的山东省两会,又列出新一年的民生“大餐”,承诺办好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五个领域和农业、文化惠民项目方面35件实事。可以预期,当这些承诺逐一兑现时,山东城乡居民定会得到更多实惠。

    去年两会时,山东省负责同志就曾表示,“2011年山东提出办26件实事,当年一定要实现。”一年后,这个庄重承诺成为惠及全省的民生“大餐”:2011年全省新增财力七成投向民生领域,26件实事如期兑现。

    虽说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但这份民生“大餐”兑现也着实不易。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幅度不低,但山东同时也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人均财力并不占优势。烹饪这份民生“大餐”,山东面临的困难不少,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也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省2011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738.9亿元,较上年增长29.6%;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4.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新年伊始,各地传来的类似消息不少。有的地区提出新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投向民生”,有的则明确提出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优先用于民生改善”,有的更直截了当强调“民生是否改善,不仅要看人均收入,更要看低收入人群所得是否逐年增加”。如果说,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改善民生的努力是锦上添花,那么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不充裕的财政资金大部投向民生就是雪中送炭。

    其实,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都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反映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观发生的可喜变化。时下,各地召开的两会都在安排财政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人们注意到,扩大就业、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投入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生活境况相对较差的社会困难群体,得到各级政府更多的关注与呵护。

    公共财政属于全民所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差距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兼顾国计与民生,离不开公共财政这个“稳定器”和“调节器”。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公共财政“真金白银”的保障,不可或缺人民群众对公共财政的知情权和享有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财政投向民生所需、所急,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要的。

    “亲民”“德政”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让劳动者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困难群体得到真切关爱,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目的所在。当然,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广大城乡居民多办实事、好事,仅仅靠公共财政还是不够的,完善政策、配套制度、改革机制,加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以人为本就会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