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政绩亟待向民生政绩华丽转身

2012年02月14日 10:38   来源:中国网   胡艺
    春节后,各地2011年GDP“成绩单”陆续出炉,即使很多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克服国内外诸多不利条件和因素”等平稳和保守性措辞,GDP数字依然靓丽:增速保持高位增长,“万亿俱乐部”继续扩容。不仅如此,据记者统计,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GDP总和为51.8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多出4.6万亿元,相当于山东省2011年GDP总量。(2月13日新华网)

    不仅去年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据4.6万亿元之多。据了解,自1985年起,GDP核算就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分别进行,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从那时起,各省份GDP加总之和、平均增速等,长期以来都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数据有差距,而且基本呈现“1+1>2”格局。GDP注水的问题一直备受质疑。有专家认为,地方GDP高于全国数据,因为某些地方为政绩驱使增加水分。地方GDP到底“水深”几许,让人浮想联翩。

    针对GDP注水等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曾联合部署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大检查组负责人表示,要“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进一步净化统计工作环境”。如今地方GDP总和超过全国数据4.6万亿的消息又不期而至。不知是统计检查风暴力度不够,还是地方GDP浑水太深?

    尽管中央正在推行低碳政策,但是毋庸讳言,不少地方经济增长方式仍处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水平。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由于GDP出政绩的错误思想仍主宰着官员的头脑。他们缺乏长远观念,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惜大搞增加GDP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炫耀政绩。并想方设法把这种政绩工程重复折算成数字符号,乱报GDP数据。然后年终突击拉闸限电应付节能检查。

    还有的地方在统计GDP时奉行双重标准:“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贴时又是一个数字”。湖南新邵县最近还庆祝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表面上的GDP繁荣,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还可能误导宏观决策,挤占民生空间。而不少地方还躺在虚假的GDP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而且这种GDP疯长的毛病俨然成了官场通病,统计数字严重注水、GDP层层加码,地区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GDP崇拜备受诟病,但是这种发展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一哄而上,农民“被上楼”,土地城市化快速推进,地方政府豪华建设风盛行,就是例证。有的地方偷换概念,把扩大内需政策等同于大兴土木,不惜挪用民生资金打造形象工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GDP要打假,GDP核算体系也要华丽转身。针对地方GDP注水的问题,取消地方GDP统计的呼声不断。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全国人大委员吴晓灵都提出了类似建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0年9月表示,统一核算地方GDP非常重要,国家统计局会同地方统计局对2010年前两个季度GDP统一核算进行了试点,有了初步方案,正式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后,按程序报批。时至今日,GDP统一核算体系仍然没有下文。

    再说,地方不统计GDP并不容易实现。地方不统计GDP数据,中央的GDP统计数据从何而来?这些数据靠国家统计部门花费人力物力大面积统计不现实,如果靠蜻蜓点水式的抽样调查又缺乏科学性与可信度。最后仍然逃不脱把地方上报的数字作为GDP数据来源的统计魔咒。不过换成了地方不发布GDP数据,但是地方统计工作照做不误,GDP里的水分仍然难以拧干。

    因此,要挤出GDP水分,除了掀统计检查风暴,设计制度补丁以外,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尤为必要。只有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增加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而是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负责,才有望修正官员的短视政绩观,实现政府职能的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