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干吗总跟“农民工”称谓较劲

2012年01月13日 06:59   来源:燕赵晚报   刘楚汉
    河南省人大代表尹志国等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取消“农民工”称谓。深圳人大代表高骊等4人也提出“统一非深户籍劳动者称谓的建议”,建议使用“援建者”这一称谓替代“农民工”。(1月12日《大河报》、《广州日报》)

    现在,取消“农民工”称谓又成为了人大代表口中的热门话题。人大代表们怎么都跟“农民工”称谓较上劲了呢?按照人大代表们的说法,“农民工”称谓具有明显的歧视成分,没有体现对农民工的尊重。工农兵学商都是职业、身份的称呼,“工人”没有歧视,怎么“农民工”就是歧视了呢?这究竟是“农民工”称谓有歧视还是一些人潜意识中对“农民”抱有歧视呢?

    不必否认,现在农民工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但这并不是因为“农民工”称谓而起的,而实在是部分人没有真正尊重起“农民工”这个群体。农民工需要尊重,但改个名字就能受到尊重了?很显然,相对于称谓的改变,农民工最需要改变的是实实在在的待遇提高、地位提高和权利保障。根本问题不解决,改个再好听的名字恐怕也无济于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