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道德堕落便会打散光明

2012年01月06日 07: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王洋

  新年伊始,来谈道德问题,看似沉重,却是无法令人绕过的话题。道德是神奇的东西,它能化腐朽为神奇,也能挑战人们脆弱的神经;它若至高无上,便可以感化邪恶,它若堕落低贱,便可以打散光明。如今的道德二字,似乎已经成为国人的一处死穴。近日,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父不救子”案件引起的网络热议。

  这起悲剧事件说的是6岁男童玩耍时落水,其父得知有小孩落水却未下水救援,回家没有找到儿子返回出事河道后,才发现溺水的正是其子,孩子已溺水身亡。事后,该父向法院起诉要求社区居委会赔偿,被法院驳回。

  有人认为这类事件天天都在发生,冷漠父亲遇上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一种巧合;有人说其他目击者和没有设置防护栏的居委会也有责任;有人说不管是谁的孩子看到了就得救,和谐社会要有爱心;还有人说不仅要通晓救人的方法,也要培养公民的自救能力;更有人说,此时再一味的责难父亲已经毫无意义,人死不能复生,致命的过错也不可能再挽回,恐怕真正需要救赎的正是所谓的道德风尚了。

  事情仿佛被设置了程式一样。首先是冷漠的见死不救,其次是当事人的悔不当初,最后是在媒体曝光后的各类口诛笔伐,所谓“良知缺失、道德滑坡”。之后呢?类似场景轮回般的上演,时不时走进我们的视线,道德一次又一次地站到风口浪尖上被人批判和质疑。

  这次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冷漠者不仅漠视了他人,最终发现掉在水里的竟然就是他自己的儿子,他很可怜,但更可悲,这名父亲本身就是这个冷漠社会的牺牲品。我们也看到,这场网络热议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大声指责这位悲剧父亲,指责他见死不救害死儿子、指责他反咬一口怪罪于当地居委会,似乎人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人人都觉得自己潜意识里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充满了道德的力量,但事实呢?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很多人仍然会明哲保身一般的成为一次次见死不救的冷漠看客。

  不信吗?那你大可扪心自问:“道德的问题上,我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即便我不会见死不救,但是,如果我是学者,我可以毫不心虚的声称自己的论文是原创吗?如果我是商人,我可以毫不心虚的声称自己没有做过哪怕一刻的‘奸商’吗?如果是官员,我可以两袖清风的声称自己面对潜规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吗?”如果不行,那你对这位父亲的谴责又有何意义?

  的确,为什么我们不断的曝光,不断的批判,但仍然没有用。道德,似乎在这一次次口诛笔伐的漩涡中越发迷失了。事实是,哪怕刚刚出现一起保时捷少女见义勇为救倒地老人,也会被放大成富二代的新闻炒作,人们往往偏偏看不见或不愿意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社会本应该倡导的美好道德风尚,现实似乎就是如此,至于铺天盖地的关于“要不要扶起老人”的讨论,本身就彰显出这个社会道德出现了问题,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社会风气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公共行为准则,绝非一朝一夕良心发现。

  或许,我们早已在不断批判声中搞丢了最核心的那些东西。有一个论调笔者非常认同:精神文明建设呼唤的首先应该是人性的回归,当你救别人时,更是在救赎自己;可悲的父亲见死不救却最终因为自己的冷漠葬送了自己的儿子生命,拷问的绝不仅仅只是“道德的滑坡”,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照古人的说法本应该“仓禀实而知礼仪”,可历史发展到今天,似乎一切都变了,因为物欲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信仰成了一文不值的口号,我们到底还有什么“法宝”来救赎道德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