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家住江西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玉(化名)一直闷闷不乐。几天前,她写了一篇关于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她感到很茫然。(1月4日《江西日报》)
小学生余玉感到茫然,笔者则感到愕然。尽管余玉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作文表达出了这个9岁女孩率真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一颗健康向善的“道德萌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老师本应呵护好这颗“道德萌芽”,给这颗“道德萌芽”施点营养肥,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却反其道行之,用一盆世俗冷水把“道德萌芽”浇蔫了,这种做法违逆了主流的教育观,是反教育的,对于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形成了干扰,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诚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倒地老人时确实会遇到种种困惑,但是大人们,尤其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老师和家长不能把这种困惑焦虑传递给孩子们,大人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困惑,千方百计减少或消除这种困惑,大人们被动失望地与孩子们分享困惑,影响孩子们的道德取向,是很不负责任的。
对于倒地的老人,扶还是不扶?怎么扶?怎样才能消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全社会都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有些地方、有些人则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多地设立了“好人基金”,有些地方在积极推行“诬赖救助人入罪”计划,有的学校有校长为帮扶倒地老人的学生“撑腰”,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也是道德发展的主流。毋庸质疑,排除了“技术因素”,无论何种时候,帮扶倒地老人都是正确的,都值得鼓励,纵使帮扶倒地老人有可能遇到一些麻烦甚或“风险”,我们也不能对帮扶倒地老人的道德合理性和积极性失掉信心,或许,我们并不需要让孩子们过早地付诸实践,但我们必须要坚定地帮助孩子们明晰道理,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道德方向。
孩子们的道德观决定着社会的未来,道德建设必须要从孩子们抓起,作为孩子们的身边人,老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们的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或家长一句灰颓消极的话,一个不良的动作,很可能就会误害孩子,而一句健康向上的话,一个有益的动作,则会对孩子形成良性的示范启迪,因而,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道德的提升,为了社会的进步,老师或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要理智,都要对孩子们负责。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