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院士名,但求学术正

2011年12月11日 07:07   来源:钱江晚报   

  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12月10日新京报)

  饶毅替施一公鸣不平,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感。饶与施同为“海归”,且饶本人也是院士落选者,在首轮评审中便遭淘汰。自己首轮被“刷”时,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后力挺施一公,认为他下一轮必定会进。现在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他总结认为,当前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院士这顶桂冠是优秀科学家向往的圣塔,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学术地位的肯定。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优秀科学家灿若群星。能够成为一名院士,当然值得骄傲和珍惜的。但院士毕竟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所以优秀的科学家并不一定会成为院士,也不是说只有成为院士的科学家才足以称为优秀。虽然不是院士,但学术贡献远胜无数院士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欲解决世界60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典型一例。

  这次院士选举结果出来后,肯定有很多被认为可以进的人没有进,这很正常,参选者有谁不是科学界骄子?饶毅为施一公鸣不平,鸣在选举的公正性上。依笔者看来,优秀的科学家没有能当选院士是正常的,但如果让那些有学术造假、品行不端的人当上了,这就不正常了。饶毅例举的虽然只是一些现象,尚无实例支撑,但这些现象非其一管之见,某种程度上已成“社会共识”。

  科学是高尚的,献身科学是高尚者的事业。一个人若把院士桂冠置于学术追求之上,学术良知就会被“功利”两个字裹挟了。一些人成为院士后,很会“享受”相当某某级别的待遇,无心学术研究,用饶毅话说“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有的甚至比以往更忙,忙于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忙于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甚至用“院士”头衔作为权柄,充当某个学术领域的“霸主”,窃人成果,打压人才。

  落选后,宣布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有一点是值得敬重的,今年8月底下 “战书”,欲与当选院士十年后比高低。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外科专家也非常值得敬重,他就是浙医二院教授彭淑牖。今年80岁的他曾两次参选院士未成,但仍活跃在医学一线,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用精湛的医术为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刮吸手术解剖法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他为世界外科学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先后当选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对这些荣誉,他并没有多少欣喜,因为他一生的努力只为患者一句话——“彭淑牖是个好医生”。像这样的科学家,你不想敬重都难。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