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跨省擦鞋”事件呼唤权力真正成为“负担”

2011年11月14日 07:13   来源:扬子晚报   秦淮川

  “里面的爷也不出来露个脸?”一辆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法院的警车停在浙江省衢州市路边,一只脚从警车伸出来,一位擦鞋妇女坐在车门口,正在低头擦鞋。很多网友谴责这位警察“太大老爷”。

  这是一张被标签化的照片,一下子刺激了网友表达的冲动,以及斥责的情绪,比如有网友感叹“公务员是纳税人供养的公仆,怎么成了大老爷?”有人认为“这样败坏司法形象的人不被开除,法院院长就该下岗。”

  不过笔者认为,这是一张被放大了的照片,这是一起被过度阐释的事件。

  到目前为止,尚无法证明开车的是公务员,也证明不了他公车私用,更证明不了他擦鞋不给钱,以及态度倨傲、语言粗鲁——相反,从擦鞋女埋头认真擦鞋看,足以说明坐在车里的人并没有恶言恶语,极不配合。此外,从照片看,也看不出这个人有违法之处。对擦鞋女来说,她们靠双手吃饭,她们的尊严体现在敬业,她们渴求有生意,去擦鞋就是对她们的尊重,也是对她们的支持。因此,对公车里的那个人也不必如此厚责。

  笔者也曾多次让擦鞋女擦鞋,让人擦鞋绝无居高临下之感,而擦鞋女也绝无低三下四之感,双方是平等的,一个提供服务一个购买服务,在这种买卖中双方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何需赋予过多的阐释?仅就找人擦鞋而言,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公务员,他们都是顾客,并没有身份之别。

  当然,如果照片中的主角是私车司机,也就不会引发热议,由此便凸显出公众的双重焦虑。一是愤恨公车私用。福建省南平市牌照的警车为何停在浙江省衢州市路边?公车应该办公事,司机为何找人擦鞋?在公车私用十分泛滥的现实语境中,尽管网友并不能证明当事人就是公车私用,但基于体验自然愤愤不平。二是愤恨特权作风。如果私家车主在车上伸出脚让人擦鞋,网友顶多认为不礼貌,而公务人员则不行,网友会认为这是耍特权,是傲慢,是装模作样,是羞辱擦鞋女,本来挺简单的一件事会变得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这张照片虽然火得不明不白,但又火得合情合理,公众不满也是民意的程序,对相关部门以及公务人员都是一种提醒。日前,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让权力成为一种负担》,文章称,“经验表明,当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在相当长的执政过程中,把权力当作乐趣来享受,而没有负担的压力和感受,就基本注定了失去监督的绝对权力,将导致绝对腐败的内在必然。如果依靠制度的力量,让权力成为一种负担,权力将成为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器。只有如履薄冰地慎用权力,才能全心全意为民用权并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是的,权力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负担,一定程度上说公务人员越如履薄冰,如能达到“官不聊生”的话,老百姓就越有尊严。以此次擦鞋事件为例,这名人员如果很想擦鞋,不妨把车停在安全地段,以一名普通顾客的身份擦鞋,而不是开着公车擦鞋。

  一张擦鞋照片被网友聚焦,不仅当事人被嘲笑被炮轰,还殃及其所在的单位,甚至整个公权力都受到“株连”,这是一种提醒,提醒公务人员谨言慎行,把权力当作负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宝宝吃蔬菜的8个不当之举    2011年10月31日
  • ·了解生男生女与地域有关吗    2011年10月31日
  • ·西方人判别生男生女方法    2011年10月31日
  • ·孕妈如何和这些不适说再见    2011年10月31日
  • ·宝宝哪些特征来自于你的DNA    2011年10月2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