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泉爆炸事件能否警醒公共安全?

2011年11月03日 07:51   来源:西安晚报   李晓亮

  11月1日,贵州福泉市发生爆炸事故,受爆炸影响,当地学校共有54名学生和7名老师受伤,学校门窗受损。贵州福泉爆炸已致8人遇难,约300人受伤。(11月2日《西安晚报》)

  福泉这起爆炸虽然还有很多关键信息没有查明,但是从目前相关权威部门公布的调查信息以及媒体披露的消息来分析,运输车辆的违规操作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炸药爆炸绝不可能是人力不可控的纯偶然意外,而是依附着很多貌似偶然之下的致命必然。

  比如,爆炸事故救援指挥部指出,初步调查显示,停放在事发地点的运输炸药车辆,存在未按规定运输路线行车和违规停靠等行为。而记者现场采访专业爆破方面的专家也了解到,现在类似的民爆物如炸药等,制作都很成熟,性能一般比较稳定,普通的颠簸等未必能导致爆炸。除非有引爆物品如雷管等混入其中,增加了爆炸的可能性。那么事发车辆运输过程是否完全合乎规范,炸药、雷管等有无混杂情况?能否从当初发货地的原始登记资料进行核查?

  而《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民爆物品管理规定》《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物流运输违禁品”的相关规定等等,对于此类危险物品从包装、警示标志、备案、检查、承运、装卸、运输、经停、交接等等一系列运输管理都有详尽的安全操作规程。只要全程规范操作,其实并非不能杜绝安全事故。

  而据记者一线调查显示,经停点和运输车辆的所属的物流公司或有某些联系。可见,运输车辆的行车路线和停靠有些随意,完全没有职业和公共安全素养。此事后,当地召开相关危爆物品管理紧急管理会议,其实此类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改行动,不该是一时一域的,而应是全国范围常态性的。只有时刻绷紧公共安全这根弦,类似悲剧才有望绝迹。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