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不浮躁的好“种子”

2011年09月30日 11:11   来源:新华网   陈净

  近日,因为超级稻亩产900公斤而再次得到世人关注的袁隆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事业的一粒种子,那么,我们是不是一粒健康的好“种子”?

  今天,社会发展中许多领域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浮躁一词已成为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的流行概念。个别官员为了政绩而浮躁,一些草根为成功而浮躁,少数专家为名利而浮躁,……太多的人梦想着一夜之间功成名就。我们缺少的,恰恰是像袁隆平这样热爱自己的事业、扑下身子潜心研究的人。很显然,一粒浮躁的种子绝不是健康的种子。

  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经济的迅猛发展让人把其作为“经济人”的一面展露出来,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会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规范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建立;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考碗族”“出国热”“选秀热”“考研热”等各种热潮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各种热点事件、低俗话题的过度消费让人被动地沉溺于其中。

  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说,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

  毋庸置疑,浮躁风气的盛行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各个行业我们都需要更多像袁隆平一样甘于奉献、呕心沥血的人。而要让更多的“袁隆平们”出现,我们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利益调控体系, 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阳光, 这是有效医治社会浮躁病的良药;其次要在社会互动中遏制浮躁,要引导媒体发挥其良性功能,新闻报道要客观、冷静并富有理性,这是制止舆论炒作、遏止浮躁的重要对策。

  袁隆平这么多年只做了一件事,但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袁老之所以能在相对浮躁的科研气氛下把艰苦的研究工作坚持下来,缘自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他说:“我对水稻特别热爱,一辈子跟它打交道,特别是它结实率高,结实饱满的时候,长得黄澄澄的那样我特别喜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能把社会的长远价值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就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你,准备好做一粒不浮躁的“种子”了吗?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