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两则新闻引发质疑,一是宜都市某镇25岁美女干部牟阳被提名为镇长,“潜规则”“违规提拔”成了质疑焦点,对此,宜都市委组织部门称牟阳是表现突出的选调生,属于破格提拔,符合程序规定(9月18日京华时报);另一是杨振宁的妻子翁帆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人们质疑录取翁帆是因杨振宁而有特殊照顾,而清华方面表示翁帆以香港居民身份提出入学申请,通过了严格考核,并无特殊照顾。(9月18日 《新京报》)
两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故事的不同人物,却同是因公众之于社会公平的草木皆兵而成为质疑的对象,牟阳也好,翁帆也罢,这多多少少是她们未曾料想的。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出乎二人意料之外舆论猜疑,却可以说是公平与规则日渐式微下的某种必然。
幸而,宜都市委和清华大学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质疑予以回应。及时回应对厘清真相而言,实属必要,某种程度上,相较于“暗箱操作”、“特殊照顾”等灰色元素对社会公平和公众情感的伤害而言,误伤无辜同样是一种不公,同样会对当事者乃至整个社会构成伤害,这是回应质疑与厘清真相的基本指向。
如果说,积极回应是当事部门或组织被动而做的有用功,那么,对问题的梳理审视,则是留给社会完成的必修课,真相需要解构,方才有反思之余地。
公众纠结于牟阳,是因为“25岁”、“美女干部”、“飞速提拔”这些暧昧的词汇叠加到了一起,而对于翁帆的猜忌,无非是翁帆背后所站立的是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宏大身影。而之于当下社会,所有的这些元素,又与铺设特殊晋升通道之条件相契合,契合之于,亦循合了人们的习惯认知,这构成了人们肆意遐想的大前提。而当那捂得严严实实盖子不留公众以任何窥视真相的窗口时,捕风捉影的猜疑自能无所顾忌地迸发。
问题是,惯性思维一旦养成,在社会大规则完成刮骨疗法之前,便不那么容易扭转,因为公信的倒塌是摧枯拉朽的,但公信的重塑,却是慢条斯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谁可以在破损的规则面前无动于衷。大规则是社会给的,具体操持却是自己的,扭转不了社会规则,但可以不给大众的惯性思维任何存在空间。具体而言之,就是让每一细节、每一操作接收阳光沐浴,应该说,这并不难。这个意义上,牟阳或者翁帆,倘若回应属实,那么,她们没理由埋怨规则,更无借口在舆论面前扮无辜,要怪只能怪宜都或者清华大学没能给她们的一个公开、透明的遴选程序,没能让她们所开启机会之门接受阳光的普照。
没有谁愿意怀揣恶意去做“有罪推定”,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社会的制度与规则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人们更愿意看到,公平之于社会仍是一种共识。权力、金钱、美色、名誉等等,或许依旧是人才遴选、晋升乃至社会公平中“暗度陈仓”的旁门左道,但在腐朽的规则面前,谁也别装聋作哑。如果哪个部门、机构、或组织,习惯于将自己封闭起来,那么,社会回应给它的,将只会是质疑甚至怀揣恶意的“有罪推定”,要知道,每一次不透明的操作都是对公信的伤害。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