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的良策还需要征集吗

2011年05月29日 09:59   来源:西安晚报   志灵
    近日,教育部对外表示,今年6月1日起,将面向社会开展“学业·负担·兴趣·责任大家谈”活动,向公众征集“减负”良策。邀请全社会一起议论“减负”,寻找良策,如果能形成带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的指导性意见,将向全国推广。(5月28日《新京报》) 

    能够俯下身子听民意、聚群智,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一种进步。但问题是,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上,还有必要再面向公众征集“减负”良策吗?毕竟,公开征集良策的前提是,决策者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才需要问计于民间。可现在的问题是,民间早已提出过太多“减负”的良策,甚至多到了不需要再过多讨论的地步。这些良策之所以没有进入教育决策者的视野,要么其“选择性失聪”,要么其征集“减负”良策只是一种姿态,并不指望真正解决问题。

    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便普通人都知道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什么,那就是一直傲然挺立的高考“指挥棒”和一成不变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衡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标准是其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或者说背诵能力,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自然会课业越来越重。因为,不侧重素质提升的教育,必然会沦落为“填鸭式教育”,在一个比谁更能够填鸭的竞争模式下,填鸭量越大,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越重。

    应该说,这么多年各地在“减负”上出台了很多的举措,甚至不少地方还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了“时间刻度”的量化,但其结果是越减负担反倒越重,究其根源,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对于这一问题,社会各界给予充分的讨论,也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决策建议。可以说,对于教育决策者来说,甚至根本不需要再去征集什么“减负”良策,只要很好地把已有的这些建议进行消化吸收并且付诸实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得到明显的减轻。

    可现在看到,这些建议在一些教育决策者的眼中,早已成为“沉没的声音”。如果这些建议都不去打捞,还要兴师动众地去进一步地征集良策,姑且不论即便征集也征集不出来什么更高明的良策,单就是决策者的这种姿态,就已经证明“减负”的问题很难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因为这种状况下,征集“减负”建议更像是一种高调的姿态,为的是告诉所有人,在“减负”的问题上,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有没有效果就听天由命了。

    这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像是制造政绩的途径。如果教育部门真正想静下心来,彻底地把“减负”这个问题解决好,恐怕靠的不是高调的面向公众征集良策,而是真正沉下去,认真研究过往已经提出的意见建议,如果教育决策者能够在认真分析过后,依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没有解决的良策,再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也不迟,毕竟,一切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征求意见都是走过场。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