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修改退休年龄的前提是改革养老制度

2011年03月31日 08: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燕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3月29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在北京发布《退休年龄问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对现行职工差别年龄退休政策,有51.1%的被访者认为“不合理”,尽管女工人认为“不合理”的比例最低,但也达到36%。

    退休年龄修改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也引发了热议,不少女性代表委员认为,应实行男女相同年龄退休。其实就在“两会”之前,全国人大称将充分论证、审慎研究女性退休年龄问题。可以把提前退休的选择权交给妇女,这样既可以体现国家对妇女权益的特殊保护,又可以逐步解决男女退休年龄不平等的问题。

    应该说,随着“人口红利”的用尽,有关女性退休年龄的争论,不仅仅关乎男女退休年龄平等的问题,更关系全社会整个退休年龄的延长问题。

    不久前,网上一项关于“你支持推迟退休年龄吗”的调查,20万网友参与投票,92%投了反对票。这个调查和全国妇联的调查看似矛盾,其实内涵一致,大部分劳动者不愿意延迟退休,但对于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成功女性来说,希望延迟退休。这反映出不同阶层、行业的利益诉求差别。

    对于社会中上层群体来说,本身就不必缴纳养老保险(或事业发展需要更多时间),而且工作时间越长上升的空间,获得收益越大,因此他们自然希望延迟退休。而对于一般的企业职工来说,延迟退休对他们显然不利。缴费时间越久,退休年龄越晚,对于他们来说显然就越不划算。实际上,之所以延长女性退休年龄,甚至整体性延长退休年龄问题屡被提出,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生育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工作一代需要供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缺口相当明显,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进程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而延迟退休年龄(包括提及较多的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则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库存和供给。这一措施看似对于解决社会老龄化危机有效,但是却牵动着众多群体,必然要对现有的分配格局进行重组。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调整涉及太大,如果在未理顺和改革现有养老制度的前提下,随意出台新政策,势必对企业员工不利。

    更要看到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到来,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也已出现。如果等到“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的时候再调整退休年龄,恐怕为时已晚。正是因此,需要早做打算,前提是必须改革现行养老制度,让企业和企业职工的个人负担减轻,逐步改革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的养老制度,实现全国统一的养老制度。

(责任编辑:李志强)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惧墽鎳撻—鍐偓锝庝簼閹癸綁鏌i鐐搭棞闁靛棙甯掗~婵嬫晲閸涱剙顥氬┑掳鍊楁慨鐑藉磻濞戔懞鍥偨缁嬫寧鐎悗骞垮劚椤︻垳绮堢€n偁浜滈柟鍝勭Ф閸斿秵銇勯弬鎸庡枠婵﹦绮幏鍛村川婵犲懐顢呴梻浣呵圭花娲磹濠靛棛鏆﹂柣銏犳啞閺呮繈鏌嶈閸撶喖宕洪妷锕€绶為柟閭﹀墻濞煎﹪姊虹紒妯剁細闁轰胶枪宀f寧寰勯幇顓涙嫽婵炶揪绲挎灙妞ゃ儱绻橀弻娑氣偓锝庝簼椤ャ垻鈧娲樻繛濠冧繆閻戣棄唯閹兼番鍨诲ú瀵糕偓瑙勬磸閸斿酣鍩€椤掍胶鈯曢懣銈夋煙闁垮銇濇慨濠冩そ瀹曘劍绻濋崒姘兼綋闁诲孩顔栭崰鏍偉婵傚摜宓侀柛鈩冪☉闁卞洭鏌曟径娑橆洭闁告ḿ鏁诲娲川婵犲倸顫岄悗娈垮枛閻栧ジ鐛幋锔芥櫜闁搞儮鏅濋敍婊冾渻閵堝棙顥嗛柛瀣姈閺呭爼鏁傞柨顖氫壕閻熸瑥瀚粈鈧悗瑙勬处閸撶喖宕洪妷锕€绶炲┑鐐靛亾閻庡妫呴銏℃悙婵炴挳顥撳Σ鎰版晝閳ь剟鍩為幋锔芥櫖闁告洦鍋傞弶顓㈡⒑缁嬪尅鏀婚柣妤冨█楠炲啳顦规い銏★耿閹晠鎳犻鍌滄憣婵犵數鍋涢顓熸叏閹绢噮鏁勯柛娑欐綑缁€鍕煟濡偐甯涢柣鎾崇箻閺屾盯顢曢敐鍥╃暫閻庣懓鎲$换鍕儉椤忓牆绠氱憸瀣磻閵忋倖鐓涚€光偓閳ь剟宕伴弽顓犲祦闊洦娲戝▽顏堟煟閿濆懓瀚伴悽顖氭健濮婅櫣鎷犻幓鎺濆妷闂佺粯妫忛崜鐔肩嵁韫囨稒鏅搁柨鐕傛嫹
延伸阅读
  • ·女性退休时间关键是“弹起来”    2011年03月01日
  • ·延领养老金≠延迟退休    2010年10月08日
  • ·弹性退休 知易行难    2010年09月2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