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或成公车改革的“拐点”

2011年03月10日 10:28   来源:千龙网   蔡方华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公车改革的消息大多比较正面。首先是全国人大有关人士表示,将在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公开“三公支出”。公车消费就是“三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届时,社会将大致了解我国公车支出的有关情况。此外,据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消息称,党政机关配备使用公务车的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下发,其中规定省部级官员用车8年一换,若调动则车随人走。省部级以下单位的公车则不固定到人,这意味着领导专车的概念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三公消费”也关系到腐败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作为“三公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庞大而数目不清的公车支出,历来都是公众极为关注且意见强烈的社会课题。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公车改革的提案和建议也都备受注目。公车消费之所以如此抢眼,一方面是由于它确实形成了很大的财政浪费,另一方面,它还成为特权意识的一个符号,此外,在公车管理和使用缺乏严格制度的情况下,公车消费有可能成为领导干部及其家庭对国家财产的一种侵占,最终演变为明目张胆的腐败。公车改革,不仅是要堵住财政漏洞,更是要努力减少公众对领导干部的负面评价,提高行政支出的透明度,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关系打下铺垫。

  公车改革并非自今年才开始,但是,今年“两会”却可能成为公车改革的一个“拐点”。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今年“两会”首次提出了公车消费信息披露的时间表。信息透明几乎是一切改革的前提。人们以往对公车消费等颇有怨言,其实也和公车支出账目的晦暗不清有关。在全国多个地区有关公车改革的消息中,都很难看到地方财政用于公车消费的明细。不公布公车数量和有关支出,不仅让公众心生疑窦、让用惯了专车的领导干部心存侥幸,也很难显示出推动公车改革的强大决心。更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信息披露就没有监督。权威数据始终不公布,而社会上的有关测算和传言却满天飞,所谓的社会监督也就扭曲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发泄。几乎可以肯定,公布公车支出是抓住了公车改革的牛鼻子。无论公车的家底究竟如何,让人民群众知道总不是坏事。

  由于党政机关公务车管理办法尚未向社会公布,因而其具体内容还不清晰,但是,公车使用收紧的大趋势则是毫无疑问的。从公车改革的大方向和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公车改革实行循序渐进和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大中城市里,由于私家车比较普及、交通比较便利,公车改革的力度可以更大。比如人们一再提到的杭州车改,就是一种较为彻底的地方公车改革。杭州市局级以下领导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拍卖,干部用车补贴的幅度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只要敢于触碰既得利益,杭州车改模式是完全可以在其他城市复制的。

  但对于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可能需要一种更切合实际的车改方案。以现实而言,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县乡级干部都有自己的专车,这虽然违反了国家规定,却已经被某种行政惯性所承认。此外,这些“不够级别”的干部所用公车来源复杂,有的是“借用”企业的,有的是利用预算外经费购置的,有的是私车公用、公私不分。另外,基层地区对公车使用的社会容忍度更宽泛,相应的社会监督也更困难。这样的情形,不仅让县级行政机关的公车改革更为繁琐,更有可能弱化公车改革的效果,公车滥用和公车违规的现象更容易复发。各地针对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公车改革方案,可能比规划大蓝图来得更重要。

  但无论如何,推进公车改革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公车改革的动作必须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公车改革的效果必须让社会体验到,公车改革的力度必须让公众满意。年年喊改、年年原地踏步的局面,大概是不会继续下去了。 (蔡方华)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