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是让利益既得者霸着改革者的位置,老是拿不出一个让广大民众认可的合理改革程序和方案,改革就会搞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民众就不会相信改革,也不会支持改革。
在今年我省召开的“两会”上,公车改革再次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委员和代表们对目前公车消费花费太大自然是意见一大堆,省领导也说公车越改越多,公车私用严重,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公车改革必须进行已经是共识,一些地方也开始迅速行动,如广州有关部门就表示要尽快给所有公车装GPS,并称去年在一些单位进行了试点,效果很好。有媒体就采用此办法是否可行在街头寻问民众意见,多数民众表示怀疑,并不约而同抛出了一个问题:GPS监督公车,谁来监督GPS。反映出民众对政府行政机构自己改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不信任。
其实,近年来公车改革在广东一直在断续进行,只是多数改革民众都不满意。与公车改革类似,我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也不够到位,使得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近一段时期,我省也试图在改革的大动作上有所突破,如大部制改革、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简政强镇等。但是在一些涉及利益调整、比较敏感的领域,却与改革开放先行省份的形象不相称。如在公布党政主要领导的财产、省直管县、转移支付的公开透明,以及“三公”消费改革等方面,一些内地省份,如浙江、江苏,甚至辽宁、四川、新疆、黑龙江、安徽等都在积极探索,所采取的一些举措,有相当一部分被民众视为改革标杆,由此树立了很好的改革争先形象,而我省在类似领域的改革给人的总体印象却是一种关起门来搞改革,是一种被动的应付式改革。就拿珠三角各地开展的公车改革来说,可以说改的方案无花八门,形成方案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基本不让民众参与,不问民众是否满意。
从某种意义上,对敏感领域的改革能不能让民众参与和满意,已经成为改革是积极还是应付的一个信号。前副总理李岚清所著的《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当年回内地投资的霍英东说过的一段话:“当时投资内地,就怕政策突变。那一年,首都机场出现了一幅体现少数民族节庆场面的壁画,其中一个少女是裸体,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一场争论。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这段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改革走向的具体信号。同样,今天广大民众,也已经将“三公”问题能否解决,看成了我们改革是积极还是应付的一个重要信号。如果连公车改革都搞成了问题越改越严重,其它更加重大的改革能否搞好就更让民众担忧了。
解决“三公”问题需要改革,但这些改革真要推进难度又很大。其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改革需要对重大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如果我们的改革走不出利益既得者牢牢把持改革权力的局面,改革必然就会走向死胡同。因此,我省今后必须在改革的程序和方案形成上要敢碰硬,敢动真,要开创改革者与利益既得者一分为二的新局面。如果老是让利益既得者霸着改革者的位置,老是拿不出一个让广大民众认可的合理改革程序和方案,改革就会搞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民众就不会相信改革,也不会支持改革。
我们要率先建立幸福广东,就要率先完成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任。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同样,“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对广东来说,也将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如果不能形成改革的新局面,对敏感领域的改革就不能做出让民众满意的成效,广大群众就不会相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普罗大众的幸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