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由“四万亿投水利”想到大禹治水

2011年02月01日 07:47   来源:荆楚网   

  1月29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据悉,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1月30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而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因此,兴水利、除水害,功在当代,利在秋千,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所以,中央今年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并提出未来10年将拿出4万亿元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构想,肯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不由使人想起了家喻户晓、远古时代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舜在位时,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大禹受命去治水。他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吃苦受累。经过13年的努力,并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值得一提的是,大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妻子生下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悲痛没进去探望。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为百姓办好事、实事,必须凭着一颗炽热而真诚的心,也只有牺牲个人利益,才能保全大局,造福天下。虽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我以为,大禹治水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正是今后我们兴修水利、战胜水害的一面明镜。

  当前,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也极为艰巨复杂。无疑,4万亿元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可见中央的决心和气魄,也会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所以,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好每一分钱,确保每一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审计等各种监管,杜绝腐败成本,最终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考验着各级政府和相关官员的执政智慧。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01月30日
  • ·真正解决抗旱非一日之功    2011年01月17日
  • ·真正解决抗旱非一日之功    2011年01月17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