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万亿投水利”想到大禹治水

2011年02月01日 07:47   来源:荆楚网   

  1月29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据悉,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1月30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而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因此,兴水利、除水害,功在当代,利在秋千,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所以,中央今年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并提出未来10年将拿出4万亿元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构想,肯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不由使人想起了家喻户晓、远古时代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舜在位时,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大禹受命去治水。他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吃苦受累。经过13年的努力,并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值得一提的是,大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妻子生下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悲痛没进去探望。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为百姓办好事、实事,必须凭着一颗炽热而真诚的心,也只有牺牲个人利益,才能保全大局,造福天下。虽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我以为,大禹治水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正是今后我们兴修水利、战胜水害的一面明镜。

  当前,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也极为艰巨复杂。无疑,4万亿元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可见中央的决心和气魄,也会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所以,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好每一分钱,确保每一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审计等各种监管,杜绝腐败成本,最终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考验着各级政府和相关官员的执政智慧。

(责任编辑:李焱)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