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公务员”咋成了公务员的“兼职”

2010年07月15日 13:35   来源:光明网   李萍

  今天有两条颇有些“针锋相对”的新闻,一个是7月12日,重庆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举行,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两项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味着到2020年全市有近1000万农村人口将变成“城里人”。(中国经济网7月14日)另一个是浙江义乌市有200多名公务员争着把户口迁入农村,愿意回村里“当农民”。(7月13日《新华网》)

  一边是政府煞费苦心想帮农民“农转非”,一边却是吃着公粮的公务员们费尽心机想“非转农”。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已经喊了很多年,城乡二元对立的弊病人们也有清醒认识,虽然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措施和步调,但地方上,尤其是一些中小城镇早已开始了“试水之路”,近两年,少数大中城市也开始松动,比如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当大多数中国农民梦想着拥有城里户口,变成市民时,竟有人争着将户口迁入农村,做“村里人”,这背后既不是感人肺腑的支援农村建设,也不是心怀故土的深情厚谊。这些迁入者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公务员,每年多少千军万马争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不少人拼了命借此来“鲤鱼跳龙门”,怎么浙江义乌这群公务员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当农民?道理很简单,两个字:利益!

  在义乌市拥有一个农村户口(而不是真的做一个农民)有什么好处呢?它意味着农村旧村改造补偿的宅基地、盖房子、征地补偿费、村集体资产出租、物业等经营收入的分红等等,所以,那些公务员不过是看上了“农民名分”背后的那点儿意思,哪里是甘心要做一个农民?不然,为何从没听说其他地方有公务员要当农民的,于是,有了这一群“伪农民”。

  农民想成为城里人非常艰难,即便在户籍改革制度已经走在前列的上海、广东,前者也要求持居住证满七年方可申办上海户口,后者则实行积分制,原则上农民工积满60分才可申请入户,而义乌的公务员拿一个农村户口却如此容易,是因为“非转农”很简单吗?怎么没见义乌其他普通市民成功转为农村户口,如此大的诱惑,难道别人就看不到?这后面难道不是有一些所谓的“潜规则”吗?还是因为有些人手握特权,有资源有门道。

  公务员,何许人也?书面解释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人民办事的人民公仆,可“公务员”这个职位在中国很多地方又天然带了些隐含意味,它甚至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资源和关系,还有某些权力。在义乌做一名公务员更幸福,既有羡煞人的稳定待遇和优厚福利,拿着纳税人的钱,还可以在乡间盖房子,分红利,挤占一下农民,左右逢源,好不快活。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随意兼职,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而义乌的公务员无需兼职,毫不费力就有了第二“副业”,做起了“农民公务员”。

  公务员“兼职”了农民,农民却很难成为公务员,根据《公务员法》,在我国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之一是“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这就意味着即使到今天,很多农民仍然没有成为公务员的可能。1995年6月4日,深圳公开招考340名公务员,当时曾经成为一大新闻,因为与以往不同,那次招考首次打破了地域和人员身份的界限,工人和农民能报考,媒体用“不拘一格选人才”来评价,但是看看这些年,农民工参考公务员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义乌的公务员们,如果还舍不得你的铁饭碗,就不要随便去做农民了,还是好好珍惜自己的职位吧。

  今天,在我们国家,真正能够让人心甘情愿做个村里人的,恐怕也就是江苏的华西村了,这个有着“中国第一村”之称的地方是目前最富有的村子,2009年,总收入已达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旁边的村镇都希望成为华西人,而华西的子弟即使出国留学最后都选择了回去。看来,浙江义乌的公务员们去华西村做个地地道道的村民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现在华西村的户口也不好弄了。

  当然,义乌“农民公务员”怪事最终被曝光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调查清理,对于这种拥有“双重身份”的要求全部迁出户口、办理农转非并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据其中一位某街道办的公务员说,此次户口迁出,他至少损失了上百万元,可见背后利益黑幕之令人瞠目。只是,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背后的特权或越权却应该严加防范,不然,今天查出了一个义乌公务员争当农民的,明天就可能出来一个公务员争当工人了,当以权谋私变成了习惯,这种“吃着锅里看碗里”的事儿就不会消失。而另一方面,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种种利益才是最根本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