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价收平价卖”不如补贴农资

2010年06月23日 13:23   来源:中国网   叶祝颐
    日前,在上海世博会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单产量。对于粮价问题,袁隆平认为我国粮价偏低,但粮价一旦提高可能带来物价普遍上涨。他建议设立粮食最低保护价,并改变目前的粮价补贴政策。以亩产量代替田亩作为补偿标准,政府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3元的价格回收粮食,再以平价卖出,既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不会导致粮价上涨。(6月22日《半岛晨报》)

    政府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再平价卖出。在粮食供大于求,粮贱伤农的语境下,应该说,袁隆平此番建议,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的粮食有相对固定的销售渠道,在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储备,保护粮食安全,维护粮食价格稳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且不论做法的具体可行性,这种体恤种粮农民、反哺农业的思路值得肯定。

    尽管目前的粮食直补政策减少了补贴发放的中间环节。但是,我们看到,以农民承包耕地面积为补贴依据的大锅饭直补政策也存在弊端:只要农民承包耕地就可以获得补贴,不管农民种植什么农作物,不管农民种植一季、两季粮食,还是撂荒,补贴金额都是一样的。而且有的基层政府部门克扣、挪用政府直补款项,伤害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导致惠农政策走样。而政府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粮食,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直接得到政策实惠。也有利于维护粮食市场的价格稳定,避免农民增收的负担转嫁给市场,影响民生利益。

    当然,要让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粮食的政策付诸实践,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在制定政策之前,必须把相关配套措施考虑周全。避免政策跑冒滴漏,避免有人钻空子。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粮食品种已经退出了保护价收购的范围,粮食经营已经进入市场轨道,并非政府包办经营。要实现粮食高价收购,低价买出,一条路径是,改变粮食市场模式,政府收回粮食经营权,像食盐、烟草那样实行粮食专卖。这客观上也容易造成垄断经营,形成新的垄断利益。另一条路径就是政府对粮食经营者给予补贴,这需要政府规范管理粮食销售市场,避免经营者享受政府专项补贴,又高价出售粮食产品,甚至有人囤积平价粮食,高价卖给政府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建立粮食经营主体多元格局与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

    对此,我的观点是,高价收购,平价卖出粮食的惠农思路可期,值得称道。但是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其实,补贴农民,还利于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路有很多种。到底用什么方式补贴种粮农民,具体补多少,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值得探讨。比如,给农民种粮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农资产品质量,政府出资降低农资产品价格,节约农民粮食种植成本,等等。由于农民种粮越多,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使用量越大。政府补贴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不容易造假。

    当然,客观地讲,要找到一条理想高效的惠农路径并不容易。再好的制度关键在执行,要真正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政府除了出台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惠农政策配套机制,为惠农政策加上防盗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避免惠农好经被念歪。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