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官员口才偏差成为普遍现实,超九成官员不满自己的表达能力。
我觉得这种专门针对口才问题的调查,很像是《演讲与口才》杂志做的,但实际上做这个调查的是《决策》杂志。
做口才的调查,显示官员口才差是普遍现实。如果要做一个关于“干才”的调查,会不会显示官员脚踏实地做事情的能力差是普遍现实呢?再进一步,口才属于“唱功”,唱功分口唱与文唱,官员自认口唱功夫差,那么通过写文章来唱,官员的能力又如何呢?
当然,这涉及到官员自己的看法和公众对官员的看法。超九成官员不满自己的口才,这是官员自评的;我不知道如果让公众来说,会有多少人觉得官员口才不好。同时,我也不知道如果调查“干才”,会有几成官员觉得自己“干才”不好,会有几成公众觉得官员不是干事的材料。将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能力与书面能力的话,又会有几成官员觉得自己书面能力强,几成公众觉得官员书面能力差。
不知道《决策》杂志做这样官员口才问题的调查,意图是什么,是不是以为官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官员能力中突出的弱项。《决策》杂志称,“一向强调‘做功’的中国官员越来越意识到‘唱功’的重要性”。我估计会有很多人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
中国官员一向强调“做功”,现在才越来越意识到“唱功”重要,这话从何说起?在我看来,中国官员一向就重视“唱功”,也一向重视“做功”,所谓偏废的情况是没有的。偏废在于,“唱功”高调入云,旗头光鲜,而基本不表达真实的想法;“做功”雷厉风行,不可阻挡,却基本不顾及实际用途。唱和做都沦为表演,而不指涉真实。公开的唱做与实际的目的不同,说一套,做一套。说的是为民谋利,做的是自谋利益;说的是与民休憩,做的是劳民伤财;说的是眼光向下,做的是表面文章。
中国官员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哪个功夫差哪个功夫不差,根本不是功夫的问题,而是仍然陷于千年以降的晋升与罢黜模式,没有转换到现代政治模式。当官成为一种人生模式,称为“仕途”,仕途往往可以一路走到底,那就是不断晋升,不能连续晋升,就叫官场蹭蹬,仕途不顺,发生变故被开除出列,才会仕途中止。现代政治状态下,一般公务人员可以成为终身职业,但官员往往是任期性的职务,任期终止是正常情况,也无须以晋升作为报酬。尤其重要的差别,中国官员以获得提拔为要务,而现代政治下政客命运在获得选举。
提拔模式下的官员,根本上讲无须跟民众废话或废事,只须在提拔者那里获得分数。你说官员口才不好?在上峰那里阿谀讨好可能有的是办法,面对民众作起报告来也可以不打草稿。你说官员做实事不行?安排领导大多是无微不至身体力行,面对民众就吆五喝六,颐指气使。
只是现在确实出现了一点问题,那就是民众已经不吃官员这一套。所谓“民风丕变”,公共空间开始形成。在公众面前,官员仍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公众以为那些话言不及义,全是成套批发的大路货,无真实性可言。在公众面前,官员仍然可以行事勇猛不可一世,但公众认为这种做法无所谓道义,无正当性好讲。
让官员说点真实的话,做点实在的事,怎么样呢?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明明官员只要说套子话、做表面活才能晋升,只有体贴上司才能提拔,他为什么要向公众说自己的话、做实在的事?他要是那样做,岂不是违背官员升降的奖惩模式?
当然,由于长期只说套子话,只做表面活,事情紧急时不太好用,在公众面前偶尔就会出些漏子,口不择言,行失演技,于是出了丑。这种情况看来还越来越多,但终究来说,只是偶然发生的意外。紧急之时官员确实视直接面对公众为畏途,但紧急之时还是极少的。
在谁执掌官员命运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一般性地谈论官员是口才好些,还是实干之才好些,意义有限。问题不是官员无才,而是有才是否得以成为官员,以及成为官员之后才能朝哪个方向展现。不解决根本问题,却专注“口才培训”、“能力培训”之类,看似提高才能,其实不过是提高一些修饰与掩盖的技巧罢了,那与其说是才能,不如称为骗术。
(责任编辑:胡可璐)